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但第一批走出校园的“95后”,感受到的并不都是压力。某知名人才网站根据9万多份有效样本制作了一份《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报告显示,在“95后”大学生看来,自我成长是比待遇更值得看重的因素。对于理想工作,55.9%的毕业生选择了“不断学习新东西、获得成长”,居于首位。
“95后”大学生更看重就业质量,不只是观念上的变化,也和互联网时代对工作概念的拓展有关。互联网时代出生的年轻人,发展出来了更多的职业。比如“95后”的就业岗位中,有网络主播、声优(配音演员)、coser(动漫形象扮演者)等新兴职业。他们的就业形态也更加多样化,比如“斜杠青年”,那些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年轻人,在简历中需要用“斜杠”隔开不同职业;再比如“慢就业”,部分年轻人毕业后不急于找工作,或继续深造,或做自己喜欢的事……当下年轻人在就业中“一反常态”,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观念的不断改变。
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可以更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社会对自主、自由择业的接纳度、包容度更高了。“95后”不再那么热衷于去大企业、政府机关工作,更愿意找寻新的发展路径,到小微企业容身或者网上创业,是因为这些地方有机会成功,也可以承载他们的人生梦想。
年轻人的自我成长,本身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不能躲进自己的小天地蹉跎岁月。“慢就业”也不是不行,但不能漫无目的,甚至沦为“啃老族”。成长和梦想,终究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努力。倘若是沉湎于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而不选择稳定的工作,甚至排斥工作,那么等于把梦想推进坑里。
找工作是个人的事,而年轻人整体的就业情况,却事关国家未来。年轻人择业不走寻常路,这个要理解;年轻人就业多元化的同时还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也要看到。给他们试错的空间,碰壁之后扶他们一把,他们才敢于拥抱自己的天地。给他们更多支点、更大空间,国家和社会发展才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创新,而年轻人也才能不负青春,不负这个伟大时代。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旻)今年以来,经开区人社局高度重视高校毕业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将其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工作来抓,全力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区人社局精准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