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故乡,我最希望的是可以继续享受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可以继续享受家庭和睦和邻里互爱;农民能过上一种“田园风光”的生活,过上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人,才是故乡最大的动力和活力。可是改革开放后,城市巨大的物质利益刺激以及城乡间巨大的生活方式的差异,无论是打工还是上学,几乎全部的适龄劳动力都选择了进城。而农村也就只有过年的时候显得稍微有点人气。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在城市打工的人们回到故乡,给故乡能带来短暂的活力。可是这样的日子毕竟很短,正月十五一过,年轻力壮的就会迁徙到城市。过年的繁华掩盖不了乡村的凋敝。
我当然知道,在家挣不到钱。田地、山地、山林、甚至养猪,都挣不了多少钱,用农民的话说一年到头累死累活赚的钱也不如打工挣得多。所以,不得不选择外出。没有哪位父辈愿意再让他们的子女留在农村。如果有钱,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没有人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常听打工族们抱怨,回家或者出门,大包小包,像逃难似的。对于有些年轻人来说,离家又何尝不是逃难呢?
比起祖辈父辈,或许我们的亲情更淡薄了。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经历了“人多力量大”的时代,血缘关系成为家族的纽带。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村里大的家族不断出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成金字塔形结构不断延伸,越往下族员越多。由于住得近,长辈、小辈分得很清楚,规矩也很细。
我祖父在世时,他有三个兄弟,住在同一个屋檐下,除了分灶吃饭,早晚总要走动,关系特别密切。但从我祖父到我们这辈,仅仅半个世纪,孙辈们几乎就不认识了,我儿女们每次回到老家,跟他的堂兄弟姐妹们总像鸡和鸭,根本无法交流。时代在变迁,这一现象的发生也越来越明显,金字塔越往下,血缘亲情越淡薄。等到我们的子辈和孙辈的时候,连名字都叫不上,那种亲情的陌生感,能想到该有多么可怕。
这样的故乡怎么回?亲情淡薄了,邻里之间亦是。血缘关系尚不能维持几辈,更别说邻里之间了。金钱,能勾起人的原始欲望,亦能攻破邻里之间传统的坚守。我不知道该怎么定义这个“经济社会”,但是在有些人眼里,可以简化为“钱”。钱在有些人眼里似乎已经能买到“良心”了。邻里之间有吵架的、有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的、有对簿公堂的……当很多事情被用钱来衡量的时候,昔日的熟悉感就没有了。故乡也就不是所谓的故乡了。
因为回乡已经难遇“故景”了。水田不再种水稻,山地不再是地,路不再是曾经的路。祖辈们把土地交给了父辈们,父辈们又该交给谁?曾经何其珍贵的土地,荒芜的越来越多。我们这一代小时候还和父母一起上山捡过茶油子,打过桐果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人不知道哪些山地是自家的了,更别说我们的小辈了!
劳作是“故土生活”的一部分,我想,除了劳作以外,“故土生活”里一定不能缺少文化吧!昔日的故乡还能把大家聚到一起看打陀螺,看耍棍表演,看舞龙舞狮。聚在一起的时候彼此之间聊得很开心,场面很热闹,生活虽清贫但是起码精神富足。我喜欢和老辈们聊天,听他们讲讲以前的事,那也是一种文化教育。可是,现在农民闲、忙时都打麻将、打扑克,而且都是带着赌博性质的。
每年回家,都会和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聊聊。在他们眼里,或许我是大知识分子,但他们对我没有任何陌生感,都是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他们对我依旧格外的亲密。回乡的时候,才发现,除了家人,这些儿时的伙伴们还是惦念着我。
都说故土难离,故人难忘,若是故土没有了故人,又该怎么办?每一个地方值得留恋都是因为那里有温暖你的人,倘若有一天,故乡不能再温暖你,当你回来,你发现昔日的邻居跟你说的是这个社会已经是金钱社会了,昔日的旧友找不到了,昔日的泥路也找不到了,那些儿时的茶油林,捅过马蜂窝的枫树,光着屁股打水仗的河流,陪伴着你童年的橘子树,还有你回家时开口必叫的爸爸妈妈等等,当这些都没有了的时候,故乡,也就只有在记忆里了。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故乡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愿天下的祖辈都能在阳光般的温暖下度过最美的夕阳生活,愿下一辈的爸爸妈妈都能过上“你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般的生活。
新闻推荐
台湾15日因人为疏失发生18年来最严重停电,波及台湾地区17个县市。视觉中国图海外网8月17日消息,台湾15日因人为疏失发生18年来最严重停电,波及台湾地区17个县市。台电16日宣布赔偿措施,停电户每户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