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明友在井下工作。
凝望。宋欣摄
李子垭煤矿井口。
井下美味。
割煤。
矿山家园。
□梅山青邓清平谢早文/图
A
我的煤矿我的家
老矿工唐德中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了,从听说矿井要关闭,他的心里就一直堵得慌。一天傍晚,老唐想再去他曾经无数次进出的井口看一看,走着走着,他的眼泪就出来了。“舍不得啊!矿井要关闭了,就像一家人要散了一样……”老唐哽咽着说,因为在老唐的心里,李子垭煤矿不仅是他为之奉献一生的工作单位,更是一种荣耀、一种寄托。
唐德中是矿上出名的“硬汉”,以“舍得干”著称。年轻时,不管井下条件有多艰苦、工作面环境有多恶劣,即便有伤痛在身,也没见他流过一滴眼泪。
1976年,唐德中子承父业来到了柏梓洞煤矿(李子垭煤矿的前身),那时的矿山条件十分艰苦:开门见山、出门爬山,吃饭在油毛毡搭的食堂,常年喝着又黄又涩的水,睡觉在工棚里打地铺;而井下采煤靠掏耙、凿子等工具手工落煤,靠人力推“滑滑车”运煤。尽管如此,唐德中仍然兢兢业业,埋头苦干,逐渐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1988年,省煤管局组织薄煤层“乌金杯”竞赛时,矿领导担心产量上不去,当时担任采煤二队队长的唐德中主动请缨,以工作面为家,发烧39度仍坚持吃住在现场,创下当月原煤产量的历史最高纪录,成功捧得“乌金杯”。
唐德中如此,老一辈“李煤人”亦都如此,因为他们热爱“李煤”,热爱这片土地,甘愿为它挥洒热血、奉献青春,他们是为李子垭煤矿日后规模化发展、机械化发展、现代化发展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无名英雄。
2001年,唐德中退休了,离开了他工作20多年的采煤岗位。老伴问他:“这下,你可该歇歇了吧?”他笑笑对老伴说:“人退休了,思想可不能退休。”
闲下来的生活让忙碌了一辈子的唐德中一下子不能适应,他每天转悠着给自己找事做。老唐居住的社区双职工居多,每天忙于工作,公共场所的卫生没人打扫。“没人干,我干!”从此,打扫楼道卫生成了他的“工作”。每天清晨,人们总能看到他提着扫帚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清扫,一步一停地擦拭楼梯扶手……这个“工作”,一干又是17年。在老唐的影响下,住户们都行动起来,主动维护公共卫生。
岁月的流逝,驱不走他对矿山的热爱和坚定信念,心中仍系着矿区的安全。
“年轻人是矿山的未来,我有义务、有责任带好他们。”老唐常常这样说。每逢节假日,老唐都要到附近的工友家串串门、谈谈心,鼓励他们在工作上要努力、安全上要绷紧弦。听说有谁违了章,他便主动找上门去,苦口婆心地劝诫。时间长了,大家都把他当成了知心人和贴心人,有什么大事小情的都愿意跟他说说。老唐正是用自己对矿山的满腔热情,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得知李子垭煤矿要关停的消息,这位72岁的退休职工常常彻夜难眠。夜深人静时,老唐翻开几十年前的老照片和荣誉证书,轻轻地抚摸着,当年那一幕幕难忘的情景,就像电影一样浮现在面前,不知不觉就泪湿衣襟。
老唐经常感叹道:“在李子垭呆了四十多年了,我早把它当成了我的家。”
“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不如从前,可不管我们怎么劝,他们还是坚持留在山上。”老唐的子女无奈地说道。可老唐却笑着回答:“只要我能走得动,我就会住在矿上,我要天天看着它、守着它……”
40年前,像老唐一样的矿山儿女怀揣梦想融入李子垭煤矿,如今鬓染华发、青春不再的他们,虽然已经退休了,但是他们作为“李煤人”的身份永远不会退休,对李子垭煤矿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
B
让我陪你到最后
玫瑰花在栅栏里吐露芬芳,酢浆草在草丛里娇俏绽放……春夏之交的李子垭煤矿,生机盎然,然而,矿部大楼“关闭的是矿井、留下的是丰碑、传承的是精神”的标语,却时时刺痛大家的心。这对于在职矿工来说,有遗憾,有感伤,更有不舍,但为了矿井的退出,他们克制着心中的情感,铆足了劲,为矿井最后一段时期的生产安全而坚守着。
“祖才,要随时观察割煤机显示器,如果温度、速度超过规定,必须及时停机处理。”在24041工作面,采煤一队副队长谢明友仔细巡查着工作面的每个点,不时提醒着身边的工友。
矿井关停、职工分流,当这些声音频繁传入耳朵里,谢明友比以往更加卖力,除了更加注意工作面的安全,他还主动帮助工友分担累活、险活,对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总是耐心指导。
岁月如梭,谢明友在幽深的煤巷里劳作了26个年头。在工友们的眼中,他的存在就是一面“旗帜”,从一名采煤工人到副班长、班长、副队长,他始终是那个扛起大旗走在前面的人,因此有着众多的荣誉:优秀党员、安全之星、优秀班组长、忠诚矿工……
每一步台阶、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负载着无数的辛劳和汗水。一个“五毒”俱全的矿井,谢明友参与了它从倒台阶、风镐落煤、高档普采到综采的采煤工艺演变,见证了煤炭年产量从最初的不足30万吨到60万吨、90万吨、120万吨的逐渐攀升,以及安全生产周期达9年的不易。这期间,有与工友们一道与自然灾害的顽强搏斗,也有挥洒汗水的不辞辛劳。而他,只是煤海里众多“孺子牛”中的一位。
机车司机李均华也是一位“孺子牛”。李子垭煤矿井口,每天来往穿梭的人流、车流,已陪伴他度过了37个年头。
“它‘退休\’了,可我还没到年龄呢。”明年才退休的李均华怎么也没想到,矿井说关就要关了。
1980年到矿上那阵,满眼的蛮荒,矿工们洗的是“牛滚凼”,住的是“干打垒”,哪有现在花园式的矿部广场、舒适整洁的职工澡堂,工资收入也从先前的每月200、300元到现在的4000、5000元。
作为一名老矿工,李均华见证了创业初期的举步维艰、市场萧条时的晦涩黯淡,发生安全事故时的忧心如焚。
2002年8月,企业实施关闭性破产重组,因职工对企业破产重组有异议,成百上千人堵在矿区,要向领导讨个说法。而作为一名老党员的李均华,没有跟着那些思想摇摆的职工瞎起哄,在这关键时刻,他义不容辞地扛起压力与责任,从井下安全拉出第一趟煤。
经历了那场风波,李均华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2012年,他所在的机车班一个小班单产创下50车/趟的历史纪录,他所在的机运队曾创年最高纪录187万车煤矸石。
现在,他把每天都当成最后一个工作日。他说,他要陪着“李煤”到最后。
C
把“李煤精神”带到新的岗位
他曾经是李子垭煤矿掘进队的一名副队长、工会主席,曾是“全国十佳特聘煤矿安全群众监督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李子垭煤矿职工分流安置时,他响应号召分流到绿水洞煤矿,成为一名普通职工。
从头再来,他没有任何怨言,却希望将“李煤精神”带到新的工作岗位。
他就是彭松波,李子垭煤矿数百名分流安置人员之一。
“李煤精神”是个啥?彭松波说,他的“李煤精神”就是长期在岗位上形成的“三铁、四勤、五心”的工作习惯。
身为副队长,彭松波是现场安全第一责任人。对于安全管理,他坚持“铁面孔、铁手腕、铁心肠”。在5101掘进工作面施工时,因顶板破碎,须用锚杆和金属架料进行双重支护。生产一班班长老李为赶进度,仅采用锚杆进行支护,省去了近两米的架料支护。彭松波当即制止了老李的违章行为,并责令他及时整改。“上一班遗留的问题关我啥事?”老李不服。“有隐患必须整改,出了问题伤己伤人!”在彭松波铁面坚持下,老李只得按规定做好金属架料。
作为特聘煤矿群众监督员,彭松波要求自己必须做到“眼勤、手勤、嘴勤、腿勤”,才能管好安全。因此,他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每月的井下出勤平均都在23天以上。遇工作面安全压力大时,他总是主动放弃休息,最多一个月井下出勤达28天。他还特意准备了一个工作笔记本,将每天在现场发现的各种问题一一记录,定期进行归类和整理。时间一长,他脑中自有一本安全隐患的“活地图”。
作为掘进队的工会主席,彭松波视工友如手足,他用“细心、热心、爱心、耐心、知心”,架起与工友心连心的桥梁。运料班职工车锟万因违章成了重点帮扶对象,彭松波三次家访,都吃了闭门羹,但是他不气馁,再次敲开了车锟万的家门,在嘘寒问暖中,渐渐地缓和了气氛,彭松波便耐心细致地讲起了违章的危害、煤矿安全规章制度等等。车锟万先前对立的情绪也慢慢消解,最后,还煮起腊肉香肠,热情挽留彭松波共进晚餐。那以后,车锟万对待工作的态度大有改观,之前顽劣固执的性情也得到很大改善。
去年5月,李子垭煤矿被纳入去产能关停退出矿井,彭松波带头接受分流安置。接收单位得知彭松波以前不仅是副队长,而且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单位负责人怕他有思想包袱,主动找他谈心,并表示要让彭松波担任班长职务。彭松波婉言谢绝:“谢谢你们的好意。如果我要当班长,必须从头开始,用实力说话。”
初到分流单位,彭松波有过这样的体会:设备好修,安全思想工作难做。如何让身边的工友能自觉提升安全意识,彭松波绞尽了脑汁,一有时间,他就给工友们普及安全知识,分享安全经验。
“松波,多亏你的提醒,不然我就吃大亏了。”前不久,由于321南开切巷溜槽堵塞,加之又是急倾斜工作面,坡度陡,工作面采用搪瓷溜槽自溜下煤,为了不影响工作,需尽快清理煤矸疏通溜槽。现场一名工友,见溜槽堵塞,就想翻越挡矸墙进入溜矸间处理。这一幕刚好被彭松波看见。
“张师傅,不拴保险绳多危险呀!”
“有啥危险?系上保险绳干活碍事。”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几年这类事故可没少发生,出了事遭罪的是自己。”彭松波边说边把保险绳系在了张师傅身上,并找来木板挡住溜槽上方的煤矸。在清理过程中,溜槽瞬间疏通,大量煤矸倾泻而下,幸亏提前采取了安全措施,才没发生事故,这让张师傅感激不已。
言传身教,自去年5月分流以来,彭松波所在的班组至今未发生过重大违章违纪现象,职工安全意识有了明显提升。他感觉,“李煤精神”在新岗位上依然能闪闪发光。
去产能,必须做的是很疼痛的减法。当李子垭煤矿和去产能一起融入改革的潮流中,我们看到了“李煤”儿女对矿山的不舍。在那一份份的牵挂里,“李煤”永远不会消失。
永远的“李煤”,永远的“李煤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万春派出所为维护辖区居民的财产安全,加强措施筑牢防盗网。强化社会宣传。民警在进行“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工作的同时,在住户、企事业单位、施工工地展开宣传。8月3日,民警来到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