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报名参加各种国际义工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多。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很多国际义工组织门槛极低,交钱就能参加。在收费上,虽打着非营利组织的旗号,实则项目费一周多达几千元到上万元。而所谓的“项目”,很多已经变味为脱离义工主题的纯“出国游”。甚至出现参与者即便真的去做义工,也因无法真正进入角色而给当地帮倒忙的现象。
大学生参加国际义工项目,无论是到社区等基层服务,还是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抑或是进行技术合作,均能够促进驻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民众的福祉。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然而,好事若要办好,并不容易。这其中,除了要有专业精神、专业技能外,还要能切实提供专业服务。因为但凡成熟的国际义工组织,除了要过语言关之外,往往有着其所擅长的专业服务领域。
像报道中提及的一些机构,与其说是国际义工组织,不如说是变相的“出国游”团队。其所践行的,并非是输出志愿服务,倒更像是一个个旅游项目。参与者只要花点钱,到驻在国走马观花兜一圈,对于驻在国来说并未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未,然后胡乱填个什么表格,就好像已经拥有了“海外志愿经历”的漂亮履历。
这样的“取巧”,显然是对国际志愿服务的误读,也是对志愿精神的扭曲。其危害不仅仅在于骗取大学生的钱财,浪费他们宝贵的机会成本,也会给驻在国留下恶劣的印象,并不足取。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学生不应该积极参加国际义工行动。青年人有热情、有行动力,愿意走出国门,以己之力服务他人、造福社会,当然是好事,应该鼓励。但也必须明白一点,即便是做义工,搞志愿服务,也应该遵循专业的规则,接受专业的训练,并掌握专业的技能。仅凭热情固然不够,而如果将大学生的这种热情视为一门旅游生意,借此牟利赚钱,更应该严厉杜绝。
当下,“国际义工组织”混乱无序,完全是一种草莽状态,低门槛甚至无门槛,也缺乏相应的规范与监管。这显然是有问题的,有关部门应该强化对这一领域的监管,比如制定一定的标准与准则,明确相关的规范与禁令,而不能听之任之,尤其要注意一些商业机构冒用“国际义工”的名义行敛财之实。因为这不仅关乎参加国际义工组织的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更关乎国家的形象。
从大学生的角度看,也应该增强辨别能力。既然志在做义工,就要多了解这一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尽可能多一些知识与技能储备。应当杜绝投机取巧,事事都要走捷径、抄近路的想法。建议大学生们不妨多一些“笨拙”的精神、“笃实”的姿态,在人生之路开启之时,就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一个人的履历是不是漂亮,说到底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而不是填表填出来的。
新闻推荐
这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 出伏啦,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昨天是8月21日,正式出伏的第一天,三伏过去了,我们却进入了一年中最为“凶险”的34天时间!一定要警惕!出伏到秋分8月21日———9月23日这34天气温变化大这34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