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东坡,是他的字。再识东坡,是他的人。
在乌台的牢狱里,他是一个等待宣判的人。忽而喜讯天降,他只需发配到黄州就可。在高层领导想法中,到瘴气遍布的蛮荒之地,与等死也毫无区别。但就是这么一个等死的人却活了下来,并活得漂亮而精彩。中国文人喜欢赞美的一种生活,就是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间田边的生活。倘若能吟得一手好诗词,或者又能偶尔喝点小酒,再邀三朋四友吟诗作赋,那便是上等的好事。
这等“好事”便让东坡给遇着了。东坡由情势所迫,前往长江边上一个穷落的小镇——黄州。在这里,他过上了一生物质上最艰难,精神上最自由的生活。在这里,他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也吟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潇洒与顿悟。生活环境的窘迫并没有丝毫影响到东坡的可爱情怀,相反,他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心灵的愉悦和思想上的快乐。
命运为东坡关上了仕途的门,却为东坡打开了一扇自由呼吸的窗。东坡走出京城,便活了,活得像水里的一条鱼。他过上了一些中国文人心里向往的农人生活,并会写那么一点点诗词,喝那么一点点小酒。也就是那么一点点诗和词,却照亮了整个宋朝的天空,并穿越时空,影响了后来世世代代文人的精神生活。
死里逃生的东坡拿起了锄头,并给自家开荒之地取名东坡,又穷居其旁,作“东坡居士”之称。扛着锄头,在微风摇曳中观望月光下沾满露珠的直立着的稻茎,东坡的心里是得意而满足的。在居黄州的词作里,他写出了五谷的香味和收获的喜悦。
被贬穷乡僻壤,能交上的朋友甚少,但他照样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在这里,酒监,药师,农夫,道士以及“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常和丈夫吵架,夜里像猪一般啼叫的婆娘”都可以成为他的朋友。这些淳朴的友情,以及与这些友人无拘无束交往的乐趣,都成了东坡在这里生活快乐的源泉。
很多人都知道“东坡肘子”,但却不知道有一道“东坡汤”。因为地穷,出产白菜,萝卜,油菜根等。苏东坡就把这些与米饭一起做。方法就是:用两层锅,上面放米饭,下面放菜和水,还要放点儿姜盐,合着一起蒸煮,饭和菜就可以同时端上桌。东坡并把这道菜推荐给了相熟的和尚朋友。在庸常的生活中,可爱的东坡也能品出快乐,创造出快乐。
在被迫隐居的生活里,东坡衣食自给,心满意足,他以陶潜自比,同时也在深思人生的意义。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灵上的真正安宁。他把他对这个世界的思考都挥洒在了他的词作和他的书法作品中。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东坡用他的清醒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并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东坡面对世间纷扰的从容和淡然,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践行。
面对东坡,我只想说,读不完,也写不尽。
新闻推荐
□杨早作为文化中心,北京的出版业发达,如今人们购书买书都非常方便。在民国时期以及更早的清朝年间,北京城里购书买书最好的去处,当属和平门外的琉璃厂。这个因文人雅士聚集南城而兴起的图书集市,在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