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李明志
8月21日,河南唐河县昝岗乡村民张先生向媒体反映,昝岗乡政府“三亮三评”展板上公示的干部电话存在错误,打通乡党委书记电话后被告知“不是本人”,打乡长电话无人接听。记者验证拨打,接通后对方均表示“打错了”。该乡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可能是展板资料陈旧,领导电话没有及时更新,“也可能是领导不想见你,撒了善意的谎言”。
(8月23日《法制晚报》)笔者查了一下,当地搞的所谓“三亮三评”,指的是“亮个人身份、亮岗位职责、亮单位承诺,评议领导班子、评议机关科室、评议服务窗口”。可以说,如果这项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算得上是政务公开、服务民生的一次有益探索。遗憾的是,这第一个“亮”——亮个人身份就没亮明白,遑论其他。
公示的电话“不是本人”或“打错了”,究其原因,或许真的是“领导电话没有及时更新”,但从现实层面琢磨,“领导故意提供错误电话”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些:一来,几名乡领导的电话均同时出现“打错了”的情况,这概率实在太小,实在令人生疑;二来,“三亮三评”是当地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活动,乡领导短期内集体更换手机号码,概率更小,更令人生疑。
无论真相到底是什么,“打电话找不到人”总是令人失望的,而相比于此,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则是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解释——可能是“领导不想见你,撒了善意的谎言”。
老实说,领导干部对外公开的电话长期处于“无人接听”状态,并非一时一地的个案,至于打通后出现“打错了”的情况,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更进一步说,由于缺乏统一规定,该不该对外公示领导电话本身就存在争议。可就算这些情况都可以理解,但把“领导不想见你”美化成“善意谎言”,实在牵强,甚至可以说“满嘴放炮”“不要脸”。
众所周知,即便在日常普通的人际交往中,故意向他人提供虚假不实的电话号码也是非常不厚道的做法,更与“善意”扯不上关系。而一级政府向社会承诺“三亮三评”,更是关乎政府公信力、权威性的政务活动,在如此严肃的问题上,一些领导干部竟公示“非本人”的错误电话号码,又有何“善意”可言?非但如此,公众看到的分明就是思想不纯、戏弄百姓的“恶意”。
不可否认,领导干部公示个人电话尚不是法定的强制性要求。出于“不想被打扰”的排斥心理,一些领导干部不愿意公示个人电话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还是那句话,既然是“三亮三评”的题中之义,个别领导干部仍提供假号码,自然不能容忍。此事也隐约透露出,在一些地方围绕政务公开开展的形式多样的“亮”“晒”工程,或许压根就是形式大于内容的“皮包工程”。
试问,连个电话都亮不明白,当地真正“亮”出的是何形象?又该让老百姓怎么“评”?充斥着弄虚作假的“三亮三评”何来善意?说句不客气的话,如此不敞亮的“三亮三评”,本就是个比“善意谎言”更大的谎言。面对公众质疑,某些基层干部连戏都穿帮了还能腆着脸吆喝出“善意”这种借口,到头来又坑了谁呢?
说到底,不是乡领导们的电话出毛病了,而是他们的思想作风病了,患上了脱离群众、欺骗群众的“忽悠病”。而这种“忽悠病”,说白了就是懒政。治病就得对症下药,面对群众关切,上级有关部理应迅速介入调查,查明原因,严肃追责,直到领导们的电话能打通,打通后能办事,办的事让群众满意才行,这样的“三亮三评”才称得上敞亮、公平。
新闻推荐
猥亵儿童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校园性教育何时不再尴尬? 猥亵儿童事件频发
8月12日在江苏南京发生的一起猥亵女童事件,持续占据舆情热搜榜。据媒体报道,当天,一名网友的爆料称,在南京南站候车室内,一名女童被同行年轻男子猥亵。小女孩的表情麻木,似乎也不知道拒绝。在周围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