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暂停在沪新增投放,否则纳入企业信用档案;及时清运违停车辆,第三方费用由单车企业承担……上海交通部门发布的史上“最严”单车限令已有一周。
记者8月23日探访违停单车临时停放点发现,杂草丛生的“僵尸车山”仍未彻底终结。专家认为,“限令”对单车总量进行了严格控制,而要解开违规停放的“结”,关键要厘清企业、政府和用户三方,究竟谁是违停的主体责任承担者?企业认为,一方面,违停者是用户;另一方面,确实也出现过第三方车辆管理公司,将停放合法位置的单车直接装到卡车上运走的情况。“如果一次次被收缴,再付费取回,谁来监管由政府部门委托的第三方呢?”
用户则吐槽:“经常看到小区或商场保安把停好的共享单车挪开,如果处罚最后一个使用人,难道以后每次停车后都要拍照自证吗?”
执法人员说,因为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对违停者的处罚,目前缺乏制度性安排。
专家认为,共享单车不能因为“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公共需求,就“零成本”享受政府给予公益事业般的资源支持;企业的投放数量饱和、运维力量不足,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不仅应该停止投放单车,还要减量,否则乱象不可逆转。”郭建荣认为,总量控制是电子围栏、精细化、智能化运营的前提。同时,在违停上产生的开支,政府部门和单车企业可以分摊。“先定性单车的公益性,再判断开支共摊的比例,形成相应的法规。”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企业加大投放速度却缺乏维护能力,侵占城市资源并影响城市形象。政府开展联合整治,或者一些城市管理人员主动帮助,这些办法比较程式化、个体化,治标不治本,并不长久。“共享单车企业应该认识到,这是个运维至上的行业。”
图:8月23日航拍的上海市静安区违停非机动车整治清理临时集中停放点。
新闻推荐
一个从来没有独自出过门的小男生,在不允许家长帮助的情况下,成功去了杭城的5个地方。这有点像电影中的桥段,却真实发生了。8月22日晚上8点,杭州景华中学的新初一学生郑轶群从下沙的财经学院回到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