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吟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而如今的七夕,已经找不到这古诗中的浪漫,而只留下商家忽悠下的中国版的“情人节”了。
人们甚至忘了七夕还有“乞巧”的习俗,就更别说“晒书”、“拜魁星爷”了。
倒是李商隐这首《七夕偶题》还能让人想起很多:
“宝婺摇珠佩,嫦娥照玉轮。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七夕”最早来源于先辈们对自然的崇拜,而且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而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就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关于魁星爷,还有一些传说故事: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甚至还写了一首打油诗取笑他的长相。但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为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他的回答,就赐他状元。
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则有点悲伤,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地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神仙救起,升天成了魁星。
要说这“晒书”的习俗倒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是在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李商隐诗中的“方信阮家贫”,则另有其他的意思,说的是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关于七夕的传说习俗很多,希望这些传统习俗不要在我们的手中失传,代代相传下去。
新闻推荐
□王立彬北京海底捞店面出现老鼠、餐具疏通下水道事件发酵不久,全季酒店又被曝出保洁员用洗脸毛巾擦马桶。对此不能“一抨了之”甚至过后就忘,而应认真探索长久之计,彻底将“后厨”晒在阳光下。本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