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金福
到了8月下旬,离大一新生离家入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近期帮孩子们置办行囊成了家长们的头等大事。笔者注意到,现在很多大一新生的行囊里,数码产品占花费总额的比重越来越高,行囊的置办成本也从数千元到近万元不等(本刊8月22日报道)。
记得二十多年前笔者自己上大学的时候,除了一大摞书本外,父母只给“装备”了棉被、脸盆、牙膏、牙刷等生活必需品,自己带到大学里的衣服还是高中时候穿过的,其他什么也没有。虽然“行囊”简陋,但并没有影响我们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和交往。应该说,大学生活的“简朴”历练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的节俭意识,这是一笔拿什么也换不来的精神财富。
眼下,虽然时代变了,生活好了,但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不能忘。尤其是那些家庭条件并不十分富裕的准大学生,更应多替父母着想,切不可只顾自己的“面子”,看见别人“装备”了高级笔记本电脑、相机、手机等,也跟着向父母要“装备”。要知道,大学四年的学习,不仅是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如果一味地“赶时髦”、追求所谓的“高大上”,动辄花费上万元甚至几万元,将不利于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说,这些所谓的“行囊”并非是大学生活的必需品,有的无非就是一个工具,甚至只是包装自己的一个“道具”而已。作为一名大学生,更应该把学识和能力作为自己大学求学的目标和方向,而不应该相互“攀比”这些所谓的“行囊”。
因此,笔者以为,作为一名准大学生,一定要端正消费观念,量力而行,切忌盲目跟风攀比。同时,要多换位思考,多体谅父母,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这不仅是一种正确消费观的体现,同时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关爱、理解和体恤。
新闻推荐
水母机器人、变脸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快递无人机、机器人“书法家”……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亮相正在北京举行的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向人们展示了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