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交警公布数据,2017年上半年,涉及上海市送餐外卖行业的伤亡道路交通事故共76起,“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各占26%。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人们习惯了网上订餐,但在线外卖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风险和问题。怎样才能平衡送餐员的业绩收入与交通安全风险?如何才能为外卖行业的最后一公里提供安全保障?欢迎一起来说说。
图片来源:百度网
谁来为“闪电骑士”踩刹车?
@熊小熊:现在送餐员的收入基本都靠订单提成,再加上人们的一日三餐时间大体上一致,短时间内大量订单涌入,送餐员只有马不停蹄地狂奔,才有可能不耽误顾客用餐。现在后台对每张订单都有预先计算的到达时间,逾时未到就要受罚,送餐员怎么敢“慢”呢?
@云里梦里:之前看新闻,雨雪天气的时候送餐人员特别不容易,所以后来我就尽量避免在极端天气点外卖。如果非点不可,就要做好餐食不能及时送达的心理准备,并“手下留情”,不轻易投诉送餐员晚点,希望他们路上能慢点儿,注意安全。
@玄露v:除了顾客的理解,快递小哥还需要平台的宽容和关心。当然,快递小哥自己也要看开一点,虽然出来打工就是为了赚钱,但送外卖也不能玩命,要时刻把交通安全放在心上。
外卖行业怎样才能“慢”下来?
@与我安:如果在极端天气下,顾客的订餐需求难以减少,送餐员的出行安全难以保障,那么最应该考虑他们安危的,应该是外卖平台。比如在极端天气里,是不是该关闭一些订餐入口,主动减少订单量,或是推迟预计到达的时间,让他们不用那么赶?
@乐俊:可以考虑一些新的手段。比如外卖小哥一边送餐一边看手机很危险,那是不是可以用技术手段让手机在移动状态下保持黑屏,只有停车时才能处理APP内的信息?这样多多少少能减少一些不安全的驾驶行为。也可以考虑“行车记录仪”,记录闯红灯、逆行等违章行为,事后就可以抽查或者追查了。
延伸阅读——
移动互联网延伸了舌尖上的体验,也催生了一个永远飞奔在路上的群体——外卖小哥。
在动动手指就能连接一切的当下,他们却必须“风里雨里,门口等你”。一辆电动车,一身专业制服,戴着头盔,驮着保温箱,穿梭在大街小巷,是他们最深入人心的形象。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杜绝交通事故的发生,但把交通事故和外卖小哥联系在一起,多少有些残忍。一份外卖和一条鲜活的生命,孰轻孰重,无需多言。可在外卖小哥的眼里,或许有时候,他们宁愿冒着生命危险,闯一次红灯,逆行一个路口,只为速度能快一点,再快一点。毕竟送成一单,他们只挣7元,但超时会扣掉配送费的一半,如因此引发了客户投诉和差评,罚款20元,接近每单配送费的3倍。这“宁愿”里,是流着汗与血的无奈。
平台规定每一个订单的送餐时间,并制定详细的奖惩措施,是无可厚非的,规范的制度是正常有序发展的前提。但系统无法精准预判高峰期时段,遇到雨雪雾霾等恶劣天气,或是交通状况不好的路段,送餐时间都会受到影响。当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外卖超时时,不应只有外卖小哥一人承担苦果。否则,外卖小哥就永远都“慢”不下来。而平台在遇到客观因素时,也可适当放宽时限的标准,比如“饿了么”平台在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时,会暂时取消超时赔付,这无疑让外卖小哥能更安全、稳妥地行驶在风雨里,不需担心今天一天的订单都白送了。
当然,不遵守交规,于情可以理解,于理却不能纵容。各平台都应提高对骑手的安全意识培养。比如“饿了么”联合各地交警对骑手进行交通安全培训,还推出了一人一车一证一码、有奖举报骑手违章等制度,并提高骑手的准入门槛,如果查证曾有严重交通违规和暴力违法行为,则不得加入送餐队伍,另外还成立了安全督导组,每发现一起交通违法,就要对骑手进行内部严处,所有配送站在每天早上都有集训,配送站站长每天还要不定时巡检。不过,要从根上解决外卖小哥“慢”不下来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平台自身建设,以技术创新、加强人效,来平衡送餐速度与交通安全的问题。相信,在外卖平台的不懈完善下,外卖小哥终究会在安全的道路上“慢”下来。(据新华网、人民网)
新闻推荐
催泪式感恩教育,良方还是套路? 观点:有积极意义,但催泪不是目的,教育重在日常
中小学临近开学,每年开学不久,许多学校都会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其中,针对亲子关系的催泪式感恩教育近几年很受欢迎。然而,记者走访发现,这一形式,在学生中备受争议。有人认为,这一形式对激发感恩之心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