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纵观全书,感悟颇深的还是第72回《杨修之死》。杨修是一个思维敏捷,聪明机智,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能干之人,可谓英才,但因为自己的聪明而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最终死在了自己“领导”的刀下,34岁,那么年轻就早早地走了,想起来实在是有点替他惋惜。但忖思之,才彻底明白,杨修之死,非操之过,实在杨修自身罢了。
杨修之过,在于“犯忌”,而且是“数犯”。
一犯阔门事件:恃才傲物,锋芒毕现。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杨修看了,他便知曹操嫌门“阔”,竟不问曹操,擅自命人把门修窄。曹操知道后是什么反应?是“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二犯一合酥事件:曹操收到一合酥,在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见了,便知曹操是叫人分而食之。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曹操本是多疑之人,岂容他人通晓自己的心意?对于曹操,这毕竟是心腹之患。有如此的“忌”和“恶”,杨修还能够混下去么?
三犯梦中杀人事件:曹操恐怕有人暗杀他,便假装说自己在梦中好杀人,杀了一个近侍,便假装痛哭,并厚葬那人,好以杀一儆百。曹操“梦中杀人”,本来就是瞒天过海,掩人耳目。曹操杀人后,“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已经达到效果;但是他知道曹操心中所想,却偏偏要把这层窗户纸戳破,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真是“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召来横祸”。
四犯吴质事件:曹丕密请吴质入内府,相议曹操欲立世子一事,但怕有人知道,就用大簏藏了吴质。杨修知道,就告诉曹操,结果曹丕下次真是用大簏载绢,曹操怀疑杨修想陷害曹丕。从表面上看,杨修聪明伶俐;但是,从根本上看,杨修却是大事糊涂。立世子之事,本是曹魏政权的大事,一个小小的秘书杨修你去瞎掺和干啥?
五犯邺门事件:曹操为了测试两个儿子的才干,便叫他们出城门,却叫门吏不要放人出外,杨修教曹植,如有人敢阻挡,便斩杀他。曹植虽然成功出外,但曹操知是杨修所教,非常愤怒。
六犯答教事件:杨修曾经为曹植作了十几条“答教”,当曹操每次以军国的事问曹植,曹植都对答如流,曹操因而怀疑。其后,曹丕收买曹植的左右,偷那些“答教”来通知曹操。曹操见了,已有杀杨修之心。
七犯鸡肋事件:曹操只说夜间的口号是“鸡肋”。“鸡肋”之事,的确是曹操心中忧虑而随口说出,在曹操还没有最终敲定前,杨修却“运用”他的智慧,想出“鸡肋”的真正意义,杨修却“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这次杨修伤的却不仅仅是曹公的面子了,还有了扰乱军心的把柄,曹公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借之杀了杨修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即使不是曹操,遇到刘备、孙权或其他人,杨修也会被杀掉的。更何况是曹操?更何况有前数犯?曹操当然会以“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对于杨修之死,《三国演义》叹曰:“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在一定程度上说到了点子上;但是,在本人看来,更是缺乏大智慧、大谋略的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伶俐却因伶俐伤”,是不懂保身的咎由自取。
新闻推荐
根据湖南省委统一部署,2017年2月17日至4月18日,省委第一巡视组对湖南广播电视台开展了巡视“回头看”。5月24日,省委巡视组向台党委反馈了巡视意见。按照党务公开原则和巡视工作有关要求,现将巡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