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亮
时隔数年,诺兰携《敦刻尔克》归来,毫无意外再度在全球范围掀起一轮热议狂潮。以奇绝想象,闻名于世的诺兰,在以往虚构想象类的科幻漫改、烧脑罪案题材上,不止一次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叙事结构、时空转换上玩出花来。
这次他却非但未扬长避短,反在似乎“最束缚”自己的地方——他迄今唯一一部以史实为题材的作品——苦心孤诣进行了另一番探索创新,不“盗梦”不“穿越”,不玩“记忆碎片”,也不再变“致命魔术”,舍弃了最擅长的炫技的时空烧脑,老老实实讲一个惊惶绝望,战败撤退,人尽皆知的历史故事,结果却同样震撼。这才是诺兰封神的原因。
都说《敦刻尔克》可能跟你想象的不大一样。它题材上,应该是战争片。这虽是二战题材,但全片你看不到一个德军身影。只能说,这是诺兰故意为之。任性的导演,总是有野心的。1亿美金体量的电影,能有如此话语权,全世界屈指可数。卡梅隆的《阿凡达》,李安的《少年派》、《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都是在叙事艺术和视听技术上的坚持与开拓。
“《敦刻尔克》:回家是最远行军活着是最大胜利”。诺兰的敦刻尔克,注定不是那个庸碌的事后全知全能上帝视角。他只醉心于如何让你沉浸其中,自然代入而不觉,从头至尾感受那份压迫性的紧张苦闷乃至窒息的末世感。这就是诺兰试图还原的战争特别是战败时,被卷入其中,无奈苦闷而又濒临绝望的普通士兵和民众视角。
战争的残酷,无需刻意渲染,从第一幕尖锐破空吓破人胆的子弹声,从全程配合着钟点、满得都快溢出的急促配乐,你就已入戏。回家是远征,活着就胜利。如论者称,“以杀人为英雄的战争片,慢慢向着以救人为英雄的路数发展。从前展现无敌和胜利,现在开始展现脆弱和失败……”这种乍看是反英雄的视角,恰是最人性的关怀。这个英伦风主旋律战争片,没有热血赴死,只有顽强求生。归家后的战士羞愧自责与民众夹道欢呼,悲悯与爱,在剧中无数人性细节上发散。
看完全片,你可能记不住一个主角名字,甚至脸盲到分不清海滩三少年,却没准记得其中老人那句“我这年纪人发动的战争,不能让年轻人去送死。”这里似没有主角,又好像每人都是主角。不用在意接下来奥斯卡颁给谁,因为你进入过那个特定世界,触摸到普遍情感与脆弱人性,有感悟理解,就够了。
新闻推荐
(记者欧阳常林)近日,记者从通江县政府办获悉,巴万高速公路通江段征拆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巴万高速公路通江段红线内土地、林地现状锁定基本完成,共锁定土地3799.55亩。其中,耕地2154.89亩、林地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