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1岁男孩骑共享单车“小黄车”被撞身亡案,在上海静安法院进行了庭前证据交换,单车所属的ofo公司表示不接受原告提出的所有诉讼请求。这是国内首起12岁以下儿童骑行共享单车死亡索赔案,索赔金额866万元。该案将于近期开庭。(据《北京青年报》)
孩子骑共享单车出车祸,家长的伤心和绝望可想而知。尽管多家共享单车公司早已发布声明,禁止12岁及以下儿童使用共享单车,而且使用12岁以下未成年人身份号码注册会显示“认证失败”,但我们时不时还是会在街头看到个把熊孩子骑行共享单车。
为什么会这样?正是因为很多共享单车可以通过“非正常程序”解锁。拿ofo来说,此前就曾有多家媒体报道过小学生之间流传着5秒开启ofo密码锁的神技,熊孩子完全可以记住开锁密码,从而不用手机扫描就成功开锁。此外,上个月还有媒体记者对多个共享单车品牌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胡乱编造一个不存在的身份号码也能通过某些单车的实名认证。
显然,某些共享单车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的“栅栏”好比牛栏关猫,根本起不到防范熊孩子的作用。这就像一些网游的防沉溺系统,虽然有比没有强,但是实施过程中漏洞多多,更可气的是,网上还可以搜索到各种各样的防沉迷系统破解方法、防沉迷系统解除教程……
上海的这起案件还在审理中,ofo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最终将由法官依法作出判决。但是抛开法律责任不说,单就社会责任而言,我们的各行各业理应不断地实现产品升级,向社会投放更安全、更能保护未成年人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一种文明与进步的体现。
打个比方,汽车上都有童锁,以防意外出现;现在的很多家用电器同样有童锁,以防孩子误操作;在家居行业,可能会勒死小孩子的窗帘、可能被拉倒砸死孩子的家具,都会被要求召回;在有可能从高处意外坠落的公共场所,建筑标准要求必须安装一定高度的护栏……凡此种种,都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关爱。
当然,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监护人的责任最为重大,就像小孩子溜出去玩共享单车,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并制止当然要承担责任。而失去孩子的痛苦已经是最惨痛的后果,也足以让每一个家长警惕起来。
除了监护人必须尽到监护责任,学校教育也要加入更多安全方面的内容。在我们的身边,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安装更多样、覆盖范围更广泛的“童锁”,同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及时召回,而不是仅仅贴一个警示标志就算完事了,这也是保护未成年人的重要层面。
所以,不论上海的这起案件如何判决,我们都期待着所有的共享单车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在最大程度上确保12岁以下未成年人无法使用,并且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及时召回。同样的道理,我们也期待着其它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的行业,都能更多地考虑未成年人的安全与健康问题,主动封堵漏洞。或许,一个声明、一句“禁止”可以推卸掉一部分法律责任,但是真正关爱未成年人的企业,才能展示出自己的责任感,才能获得更好的口碑和社会的认可。
庞岚/文
新闻推荐
近期,大学生求职误入传销的新闻,牵动着世人的神经。当地政府部门表示决战非法传销团伙,“打不净,不罢手、不收兵”。然而,严厉打击传销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不应被忽视,那就是大学生为何屡屡堕入传销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