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日前,家住益民小区的郑先生在洸河路一家超市看中了一双拖鞋,付款时10.8元/双的拖鞋却变成了18.8元/双。虽然只有几块钱的差异,但郑先生却有些好奇:标签上明明标注是10.8元/双,为什么会多出来这些钱?近日,记者走访调查了市内多家超市和商店证实了上述问题,不少超市内商品标签混乱现象十分常见。部分超市内不仅标签价格与结账价格不符,而且标签与实物摆放位置也不符。
在琵琶山路上一家超市的盘碗促销专区,记者看到红色促销标签上大字标示“8元促销品”。但在盘子区域总共不过3种花色的盘子,而价标却超过3个。随后,记者在促销专区挑选了盘子、碗各两个。结账时账单显示,其中的两个盘子是10元/个,一个碗是8.5元/个,另一个碗却是10.8元/个,均超出标价。“超市物品那么多,我们不能保证所有商品都按照标签的位置摆放,而且有些价格牌也不一定能全部及时更换。”超市工作人员说。此外,记者还发现,部分小型超市没有明码标价,商品价格一律店主说了算。如果消费者不主动要求,部分能提供小票的商品甚至不会主动提供购物小票。
对于超市部分商品存在标价“模糊”的现象,市消协王勇主任表示,生活中,这种“小差错”不仅仅是“错位商品”,有时候超市故意混乱标价的情况也很多。因此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一方面要仔细核对商品与标签后再决定购买;另一方面超市经营者应以诚信为本,杜绝混乱标价、虚假促销等行业潜规则。消费者一旦发现这些商品存在问题,可以向工商部门反映或举报。
(高晓彬报道)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记者刘奕湛、熊丰)记者11日从公安部获悉,日前,经湖南省永州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永州市公安机关以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依法对深圳市善心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天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