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齐国八百余年,国势强盛,雄踞东方。盛世来自政通人和,来自高效的社会管理。而选拔贤才则是首要前提,因为高素质的官吏,是社会实现良治的重要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齐国官吏的“三选”之法,提供了选拔高素质官吏的范例,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这是上海大学历史系主任宁镇疆教授在“2017’齐文化与稷下学高峰论坛”上所讲的一段话。
宁镇疆教授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献及思想,尤其重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比较研究。近年关注《老子》、《孔子家语》两书成书问题的研究。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中国典籍与文化》、《故宫博物院院刊》、《汉学研究》、《书目季刊》、《孔孟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代表性著作《〈老子〉“早期传本”结构及流变研究》(博士论文),2005年获得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第17次全额资助出版,2008年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宁镇疆说,《国语·齐语》和《管子·小匡》内容大部雷同,均记有选拔贤才的“三选”之法。其要旨是,选拔贤才要分别经过乡里推举、官长举荐、君主亲自考核三个步骤。可见齐国选拔贤才的程序十分严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群众认可、组织考核、领导定夺。他说,尤其是第三选,通过与贤才的交谈,察其言论来考察对方,即所谓“召而与之,訾相其质”。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史记·殷本纪》:“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宁镇疆说,“得而与之语”的言论考察,几乎是早期考察贤才的必由步骤。这样的步骤,其实就是古代的“官人”术。前人从《大戴礼记》和《逸周书》概括“周家官人之法”,分别从六个方面考察一个人,这便是:观诚、考志、视中、观色、观隐和揆德,然后再“因方而用之,此之谓官能也”。其目的性非常明确,那就是“先则任贤”,举贤任能。为了达到这一选贤的目的,考察均具有针对性。例如,与之言而观其志,举贤尚贤。“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慎予官,此为事能,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本领能力。墨子说:“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者、长官者、治邑者,皆国之贤者也。
古人对人才是有使用原则的。宁镇疆说,这个原则就是:“平仁而有虑者,使是治国而长百姓;慈惠而有理者,使是长乡邑而治父子;直愍而忠正者,使是莅百官而察善否。”任人唯贤,知人善任,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谈及古为今用的意义时,宁镇疆说,齐文化博大精深,仅其中的选贤任能,与今天的择优而用,在用人的导向上一脉相承。古代先贤的用人之道,今天读来仍有教益。任人唯贤,方有良治;奸邪当道,乱象纷呈。古人举荐贤才的“三选”之法,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本报记者吕则征
新闻推荐
注重安全,防患未然设计重点:相对狭小的厨房空间,也是充满安全隐患的事故多发地,有人甚至认为厨房是危险系数最高的空间!如碰伤、烫伤、烧伤、漏电等意外的发生,这些家中的人身伤害其实在厨房装修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