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冬梅
戒尺,自古以来就是私塾先生的“管教神器”,对学生起着一定的震慑作用。近日某晚报记者发现,如今戒尺销售风靡网络,有淘宝店铺月销量竟高达8455笔,俨然成了“网红”,很多家长纷纷跟风购买戒尺震慑熊孩子。针对该现象,有专家表示,家长要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适当教育方式和方法,不能一味跟风。
网络上销售的戒尺到底有多火爆?打开手机淘宝,输入“戒尺”二字,各种制作精良的戒尺就呈现于眼前。每条戒尺长约48厘米,上面刻着“三字经”“孙子兵法”“弟子规”等文字。从购买戒尺的消费群体来看,也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现象。有的是购买了自己教育孩子使用,有的竟然是作为礼品,买来送给家里有孩子的朋友。我们应该传承“三字经”“弟子规”“诫子书”中优秀的文化和传统,但在家庭教育中使用戒尺,却该三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进步,眼下的家庭教育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那种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渐渐被抛弃,许多家长开始选择与孩子交流和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不过,最近这几年随着“孩子打不得骂不得”的诉苦声越来越高,也让人们又开始探讨起“棍棒出孝子”的陈旧理论了。
近年来,教育部门重拾传统文化教育,这是好事情。传统文化优秀的部分能让我们获益匪浅,多些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是多赢的事情。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浪潮中,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鼓励教师使用戒尺,引发了社会的质疑。笔者认为,作为学校而言,作为教师而言,使用戒尺也不是完全不可以的事情,毕竟孩子的成长需要约束。
教师属于“专业人士”,他们使用戒尺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而戒尺走进家庭教育,则说明粗暴的家庭教育有“卷土重来”的趋势。当我们的社会上,依然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约束,使用的是“殴打神器”、使用的是皮带、鞋底、藤条、衣服架的时候,当“网售戒尺”火爆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防范暴力家庭教育起死回生的危害。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打骂,而是心灵沟通,而是言传身教。
火爆的“网售戒尺”也需要一把戒尺,不能谁想生产就生产,谁想销售就销售,谁想购买就购买,谁想使用就使用。孩子属于家庭,孩子也属于社会,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网售戒尺”火爆,背后是粗暴家庭教育“回归”的隐忧。
新闻推荐
进入秋季后,天干物燥,容易起火;生活中稍有不注意,就可能引发火灾,今天历下消防的官兵就和大家一起学习如何避免惹“火”上身。家庭火灾中,电路老化引起的火灾占很大的比重,尤其在老旧居民小区,这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