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震云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7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耐人寻味。他讲了两个感人的小故事。一个是关于他外婆,外婆割麦子是“头把镰”,快得连男劳力都赶不上,是因为“只要扎下腰”就“从来不直腰”,“因为你想直一次腰的时候你就会想直第十次,第二百次,我无非是在别人直腰的时候割得比别人更快一点。”另一个故事关于他的舅舅刘麻子。舅舅的木匠手艺特别好,就在于他慢工出细活,舍得花工夫去打一件家具,而舅舅在选择原料的时候,也更喜欢那些长得虽慢,但质量更好的树种。
刘震云在演讲中,委婉地批评了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最缺少的是笨人。”刘震云的话,让我想起了,我们镇的两个熟人:一个是拐芝麻油的叫李华成;另外一个是卖水果的叫丁树培。我敢说这两个人是默默无闻的“笨人”,他们生意共同的特点就是薄利。30年前,李华成初中辍学后,借钱买了一头毛驴、一盘石磨,开始拐麻油卖,卖到今天,成了当地的“老字号”,原因是李华成的麻油分量足,成分纯,在老百姓中的口碑好;丁树培的水果摊在十字街口,一摆二三十年,风雨无阻,农谚说:“货不停,利润增。”买水果自然跑去树培的摊位。常年风吹日晒,树培皮肤黑不溜秋,每次见他,总是看他一声不吭,忙个不停,俨然成了街上的一道风景。
可以说,这俩人虽然没有喝过多少墨水,也不能说没有发财之心。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够坚持多年做一件事而不改行。一件事“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何况坚持了二三十年。完全可以推测,这二三十年中,他们有去南方务工的机会,也有生意转型的契机,但是,他们稳坐钓鱼台,不动声色、坚定地做着自己的买卖,成为当地行业的佼佼者,令人敬佩。
与之相反的例子倒也不少,姑且举一例,我们镇一卡车司机张末将,很早就是当地的“万户元”,每天都有烧鸡啃,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老张一段时间生意不好,瞅着别人卖蜂窝煤赚钱,就忙不迭地卖蜂窝煤,后来又卖农药……现在呢,又在经营早餐。他做什么,什么不景气,不景气又开始转型做别的生意。老张的大卡车换成了小四轮。正所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刘震云讲的道理很简单,做到就很难。我们回头再看李华成和丁树培,他们的成功秘诀:一是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这是定力;二是在如何做好这件事,做得稳妥得当。我常听华成便给顾客打油边念叨:“紧提酒,慢打油,卖果卖菜秤抬头。”——做生意需要的是他们这种静气和傻气。
他们就是刘震云所说的“笨人”。值得一个的是,两个“笨人”家里都有在省城读书的大学生。
新闻推荐
寒舍被住房证严厉地逼近了市郊,并被村庄环绕着。可以说,我家就住在村庄里。而工作证与交通卡又不谋而合地将我携带到了都市最繁华的区位,这是一种时空有序变化的过程,两点之间的距离构成了我的一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