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生活在故乡,要说乡愁也只是从在镇里上初中说起。家离学校虽说只有十几里路,但那时家里没有自行车,学校还要上早晚自习,吃住在校,每星期日才回家一次。于是,到了回家那天只要放学的铃声一响,同学们都像出笼的小鸟,一个个向家里飞去。一路上和同村的校友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到了村头。那时大人们都忙,很少来接我们,但我们一回到家,厨房的小桌上必然放着好吃的,或是亲戚送来的点心父母不舍得吃,或是母亲中午刚烙好的焦黄的油馍,或是菜锅里母亲特意剩下的肉菜,总之,那时的乡愁总和吃有关。
上高中的时候,我去了县里,离家更远了,也为了省路费,所以没事的时候,我就一学期回家一次。因为面临高考,平时功课忙,无暇思乡,只有到了放假时,才感觉时间过得真快。离家还有几十米,乡亲们见我就笑着打招呼:“大学生回来了!”说得我满脸通红,心里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上大学!那时的乡愁,就是一棵树的根,只有深到故乡,才能获得前进的动力。
后来,我真的考上了大学。离家几千里,家信连两端。我写学校生活,校外见闻。父母说家长里短,让我吃好睡好,别惦记家里。虽说每一封信都有很多以前说过的话,但它像一日三餐,虽不可能花样常新,但却是日子的重要部分,一点儿缺不得。那时的乡愁就是一杯白开水,尽管没有味道,但谁又能少得了呢?
我大学毕业后,在县城的一所学校教书,后来结婚生子。我成家立业了,父母也老了。想接他们进城享几天清福,但他们说什么也不来,只说家里住惯了,哪儿也不想去。想想我在城里十几年了,也只有父亲来城里看病时住过,母亲在我媳妇坐月子时住过。我买房时,他们拿出了毕生的积蓄,但却没在房子里住过一晚。这时的父母已白发苍苍,背影佝偻,为儿女付出了一生,他们对儿女的期盼也只有“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而我能给予他们的又有什么呢?——“常回家看看”。父母年事渐高,行动不便。儿女工作再忙,也要忙里偷闲回去看看。
乡愁永远都是美丽的,因为那里有永远唯一的父母兄弟,有和睦可亲的乡里乡亲,有嬉闹成长的童年伙伴,有沉淀定格的喜怒哀乐,还有儿时的供养,成长的扶持,长大的牵挂。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乡愁,尽管他可能拥有宇宙,但那一定是寂寞的宇宙!
新闻推荐
缺什么 补什么 用什么 学什么市交警支队举办信息化应用培训班
本报通讯员张少波报道1月26日至28日,市交警支队在市委党校举办了第一期领导干部信息化应用培训班。培训前,支队确定“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培训思路,精心课程安排、严格学习纪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