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艺考大幕拉开,在中国美院门口,有的考生对着“中国美术学院”的大石头跪拜磕头,此事一经网络曝光,便引发争议与调侃齐飞。有网友戏谑“就差一支香了”,有网友愤慨“无知,考上才怪”,当然,也有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孩子,我觉得你还是去灵隐寺比较好……”。
艺考生对着学校的石头招牌跪拜,乍一看上去,确实有些不雅,都新时代了,大家也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一代,怎么能陷入迷信的泥沼,求“超自然”的力量保佑和呵护自己呢?可是换个角度来看,这些艺考生不过是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希望借助于跪拜方式来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罢了,他们何尝不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又何尝不知道自身的能力与现场的发挥才是成败的关键?外人对此不必太过苛责与嘲讽,倒不如多点宽容和理解。
事实上,今年中国美院创造了报考人数的新高,全国总报名人数达到了7.8万人次,美院计划录取本科生1621名,录取比例接近50:1;而竞争最为激烈的景观与环艺类,考录比例甚至达到了85:1。敢于报这种知名学府的,大多不是泛泛之辈,也都有两把刷子,谁不希望自己能成为大浪淘沙之后的幸运儿?艺考高手云集,上岸与落马之间或许只有毫厘之别。能上心仪的好学校,可不只是欢喜一时,可以说是前途无量;而一旦落榜,又得背起行囊转战他处,甚至是明年故地再战。因此,考生考前出现焦虑症状再正常不过了,关键看怎么化解,跪拜校门口的石头,显然不值得提倡;老师和家长有必要对考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让他们能暂时抛开顾虑,轻装上阵。
对于艺考生而言,“学艺”花销之大可能是外人所不熟知的。某权威媒体对艺考各个专业的花费进行了粗略统计,数据显示,美术类专业靠慢功夫,花费细水长流,预计为6万;音乐、舞蹈等花费虽然预计6万,但由于要买乐器、长期培训班以及各种演出服装,属于烧钱打不住,花费没上限……据报道,有的考生学艺半年花费40万,赶考7天预算两三万。如此巨额的花销,如果不能结出果实,显然对考生本人及其家庭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话又说回来,画画也好,声乐也罢,终归是需要有些悟性的,不是人人都适合,更不是谁都能学成大家、名角。有的艺考生最初学艺,就不是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想走一走“艺考”的捷径;殊不知,这年头捷径也不是那么好走,没有多年积累的底蕴,临时抱佛脚、拜神仙,也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一直在呼吁,艺术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小学起就培养孩子对艺术的认知,除了美术课之外,还可以设置戏剧课、朗诵课、舞蹈课等,让孩子把艺术当作兴趣爱好,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与人同乐。他们如果愿意继续深造,自然可以在高考时选择艺术门类,到高等学府展现才华;如果不愿意,也就没必要委屈自己。任何抱着功利目的去学艺的人,即便能成功地踏进艺术院校的大门,也很难学得快乐并有所成就。
■本报评论员陈曦
换个角度来看,这些艺考生不过是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希望借助于跪拜方式来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罢了,他们何尝不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又何尝不知道自身的能力与现场的发挥才是成败的关键?
新闻推荐
参加“坑班”以获得好中学的录取,校外培训机构竞赛成绩成为升学“敲门砖”,学校老师引导学生参加校外培训……针对种种教育怪象,教育部提出“十个严禁”底线要求,并联合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