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多地曝出老年人被骗的消息。在一些保健品公司和收藏品公司的内部,“如何获得老人信任”“研究老人的心理”竟然成为上岗培训课程。推销员通过口头亲切称呼甚至认干亲等温情攻势打动老人,有的甚至直接管老人叫“爸”“妈”,取得信任后进而行骗。
(2月26日《新京报》)笔者很想知道,这些贩卖感情、良心坏掉的推销员,私下里是如何对待家中老人的?对“干爹”“干娘”耍这般套路,对亲爹亲娘又会好吗?对于其所供职的保健品公司和收藏公司,竟然把千方百计欺骗老人当做经营业务,简直丧心病狂没人性,这种坏是刻到骨子里的。当然,气愤之余,更应该反思的是: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面对弱势的老人被骗子轻易搜刮,难道只能气愤?
事实上,老年人成为诈骗主要受害人群,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多个机构作出的调研报告显示,在保健品推销、纪念币收藏品拍卖、“会销”、高息理财等骗术的“围猎”下,一些老人少则损失数千元,有的被骗光一生积蓄,负债累累。更有甚者,得知真相后愤而离世。在这些悲剧中,骗子的套路千奇百怪,总有“一款”让老年人防不胜防。
分析起来,老年人容易被骗原因复杂,这其中固然有与社会接触少、防骗意识低的因素,也有心理、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从心理和家庭的角度,许多老年人生活孤独,缺乏亲情呵护,对“新生事物”也往往比较感兴趣,但也容易陷入“理想化”的认知不实困境,盲目地以为“新产品”就是好的,谁的嘴甜谁就是“心眼儿好”。一些推销者摸准了老年人的这些“情感脉搏”,大爷、大妈甚至干脆爹、妈叫着,各种“关怀”“体贴”无微不至。于是乎,一些老人便“融化”在了这种伪善的“温情陷阱”中,不知不觉向骗子掏出了腰包。
从社会层面上看,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对上述原因的否定。反思老年人易骗,人们往往归咎于老年人“防骗能力不足”,这自然是一方面原因,可除了这些或者在此之前,难道不更应该扪心自问:社会是不是做得足够多、足够好?在打造防骗反骗社会环境的工作上是否已经尽心尽力?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真正的原因不是老人“钱多人傻”,而是骗子们太过狡猾,抓骗子的偷懒耍滑。
愈发猖獗的老年人诈骗案件说明,这种骗局正呈现变异、扩张和蔓延之势。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骗术已成为一门“学问”:行骗者从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并将之标准化快速推广。报道中,一些保健品、收藏品公司内部,把“如何获得老人信任”“老人的心理”列为上岗培训课程,便是明证。
遗憾的是,伴随着行骗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和专业化,来自政府和民间的社会应对力量始终未能形成合力,各种防骗、治骗努力总是滞后于骗术升级。
显然,单纯靠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老年人的防骗意识来“堵漏”已不现实,只有执法部门更多作为,更严厉地打击和惩治骗子,才能将被骗术“围猎”的老年人拯救出来,还老年人一段弥漫着真诚、踏实气氛的夕阳红岁月。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胡浩日前,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有关通知,要求坚决治理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行为,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打破校外培训“剧场效应”,开展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