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开学,不少家长的心又揪起来:陪写作业的日子又要开始了。有调查显示,75.8%的家庭曾因“写作业”问题引发亲子矛盾。
2000多年前,贪玩的孟子也是个“熊孩子”,学没上完就跑回家来,要是今日的母亲,估计见状也要“心梗”。孟母很生气,当场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这在那个时代不一般,意味着辛辛苦苦织的一匹布要毁掉。“子不学,断机杼”,以此来给孩子讲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不得不说,孟子成为“亚圣”,孟母功不可没。
看来,“心梗”不是“新梗”,而是自古以来的“老梗”。千百年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是为人父母的美好夙愿。在一家几个孩子、学业压力较轻的年代,这种苦恼不太明显,而在当今社会,“独苗”是家庭唯一的希望,教育也在这个过程中悄然精英化。孩子一道题不会,家长焦虑;考试排名下滑,简直“心惊肉跳”。加之身边“抢跑”成风,把自家孩子跟“别人家”一比,想不焦虑也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也需要细水长流,久久为功。短期内不见效,十分正常;成效不“立竿见影”就抓狂,大可不必。因此,家长陪写作业即使再焦虑,也要冷静下来,注意以下几点:
“内生动力”比“外在压力”更重要。“整整一小时,作文才写了两行”“回到家左催右催,才肯拿出作业本”……家长当惯了“监工”,孩子就容易把写作业看成家长的事,自己能躲清闲就先躲躲。如何唤醒孩子内生动力至为重要,等孩子真正明白了学习是为自己而非他人,家长“心梗”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养成习惯”比“一时正确”更重要。尹建莉曾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讲,女儿贪玩没做作业,妈妈“装作没看到”。到了深夜,孩子急得大哭,此后几天都能记得早早写作业。很多情况下,如果家长忍不了孩子一时犯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因吃亏吸取教训的机会,让孩子变“主动克服困难”为“被动屈从家长”。而屈服不会成为孩子自我认可的一部分,只要有机会,孩子就不再想屈服,就要从约束中挣脱出来。
贪玩是孩子天性,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不愿玩而愿去老老实实做作业,除非他能从中收获自律带来的成就感、好成绩带来的自豪感。写作业这事,该受的焦虑就让孩子去受,因为吃苦付出获得的成就感也属于孩子。家长“陪读”,切不要把学习“陪”成了自己的事,毕竟,总有一天,孩子要走自己的路。 □《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昨日,家住鸠兹家苑的花先生致电本报新闻热线3838110,称在自己及家人未被告知的情况下,儿子婚宴上所有白酒的外包装及瓶盖被酒店方全部打开,且瓶盖里的奖品也被酒店方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拿走。而酒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