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炳涛春节假期已经成为过去式,但与春节有关的一些现象仍值得思考。
不知从哪一年起,每到春节前后,网络上都会热炒一个话题:过年走亲戚时,会被问哪些“扎心”的问题?
近两年,此风尤甚,愈演愈烈。拿今年来说,年前很早一段时间,网络上、微信里就一片喧嚣,“七大姑八大姨年终之问”被列出排行榜:有对象了吗?买房了吗?啥时候结婚?生二胎了吗?一个月多少工资?……一大堆问题被疯狂吐槽。段子手们也纷纷出击,制作出关于这类问题的应对指南、标准答案,帮助过年返乡的年轻人应付亲戚们的盘问。年后一段时间,仍在炒作这个话题,有些网站还征集“你被亲戚问了哪些难缠的问题”。
对不少年轻人来说,回答那些家长里短的八卦问题的确是有点烦恼。走出家乡,在外打拼,有时候看似风光,实则甘苦自知。收入方面,工作好、挣得多,脸上自然有光,但很多人其实辛辛苦苦挣不了多少钱,谈到工资就难免心塞。至于婚恋,或不想早入围城,或条件尚未成熟,年至而立仍然单身者大有人在,由于不符合长辈们的传统观念,也就难以解释得清。其他方面,亦是如此。
然而,对亲戚们的“年终之问”过度解读和过度炒作,显然也并不恰当。出于刁难、出于攀比、出于寻找优越感而盘问这些琐事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他们聊这些事情,动机无非有二:要么是真正关心,要么只是找个话题聊天而已。
从“乡土中国”到“流动中国”,几十年来,社会发生着沧桑巨变,人际交往也出现了重大变化。过去人们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低头不见抬头见,亲戚们常来常往,彼此知根知底,既无话不谈,也有谈不完的话。现在大量年轻人走出了家乡,一年到头连“回家看看”都做不到几次,与亲戚们的交往就更少得可怜了,只有春节才能聚一聚的不在少数。俗话说,“走亲戚”。亲戚靠走动,不走就生分。春节见个面,既有代沟,又加上疏远,彼此之间并无多少共同话题可以聊,而收入、婚恋、生子等话题,既可越过年龄代沟和知识鸿沟,又可以表达关心和亲近,被拿来聊一聊、侃一侃,实在再正常不过。何况,上了年纪的长辈们大都没有隐私观念,他们只觉得既然彼此是亲戚,关心一下私事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唠叨,年轻人不妨多一些心平气和,多理解一下他们的行为。各类媒体特别是自媒体,也不宜过度解读、跟风炒作这个话题,避免人为制造对立情绪,造成不良影响。
换个角度想想,长辈们对年轻人这些个人私事能够直来直去地盘问,不正彰显了中国人的亲情文化吗?即使远隔天南海北,即使一年只能相聚一次,亲戚仍然是亲戚,亲情仍然是亲情,七大姑八大姨仍然是七大姑八大姨,见了面仍然可以毫无顾忌地问你:一个月发多少工资?有对象了吗?打算啥时候结婚?
新闻推荐
在农村,宅基地审批困难、利用粗放、退出不畅等问题近年来愈发凸显,盘活闲置宅基地势在必行。记者近日在山西、江西、湖南一些宅基地改革试点县调研发现,这些地方通过有偿退出和补贴奖励等政策,已经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