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抢人大战”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对于全国各地密集出台的“人才新政”,全国人大代表刘艳批评道,“现在一些地方人才引进层层加码,你给1000万,我就给2000万,你给领军、我就给首席,长此以往反而不利于人才发展”。这一观点引发许多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硝烟弥漫的“抢人大战”确实该降降温了。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过去,各大城市对人才的争夺主要集中在高层次人才上,现在已经扩展到新毕业的大学生群体。重视人才是好现象,必要时也需要借助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但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既要尽力而为更要量力而行,既要引进人才更要培养人才,既要政策抢人更要环境留人。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一轮人才争夺,盘点各地的引人政策,主要还是集中在户口、住房、待遇、身份、荣誉等方面。有些地方为了“抢人”开出天价,这确实对人才有极大的吸引力,也是对人才价值的极大肯定,但也应该警惕政策上的盲目攀比。姑且先不考虑这些政策许诺兑现的可能性有多大,政策攀比很可能导致人才攀比,也就是哪里钱多就往哪里跳槽,却忽视事业发展,不仅不利于人尽其才,还会造成人才浪费。
“抢人大战”还有一个不好的风向,就是只重视人才引进,不重视人才培养。现在一些地方在人才引进上不惜成本,往往忽视对自有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在这部分人最需要住房补助、项目资助、荣誉激励时,资源却没有向他们靠拢。而且,许多时候不是人才缺乏,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被自己人忽视的人才有时候就是别人眼中的“抢夺”对象,而你不惜成本“抢来”的人才,也有可能空有头衔和“帽子”。
人才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抢人”也有其合理成分。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地方的“人才新政”重物质激励,轻所需所能,以至于个别人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了追物质、追“帽子”上,忽视了本职工作。引进人才,不仅要把这些人的身份留下来,还要把他们的心留下来,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下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业绩。这就需要更加注重事业平台的提供、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营造。长远来看,应该用优越的发展环境培养自有人才、吸引人才自然流动,而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抢人”上。
摘自《南方日报》
新闻推荐
□记者张敏她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做过开胸手术,常年靠药物维持生命。然而,她却用一颗火热的爱心温暖了无数困难群众,帮他人燃起了生的希望。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检察官、市检察院派驻雪野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