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中消协确定2018年消费维权主题为“品质消费·美好生活”。金融消费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环,但近年来,随着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无卡支付、小额免密交易、手机理财等智能化金融手段在给我们带来消费便利的同时,也往往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导致银行卡被盗刷,自身权益受损。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消费者遭遇类似情况时往往不知所措,维权无门。为此,本报特选取了近年来金融消费中常见的典型案例,为消费者厘清基本金融常识和维权法律依据,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真正享受到品质金融消费带来的美好生活。
手机短信链接 切勿随意点击
案例:小老板李先生焦急赶去某银行网点,原来半小时前,他收到转账短信通知,提示有10000元资金消费转出,但今天并未取钱和转账,更没有消费,卡自己携身保管。李先生立即赶往附近网点咨询,网点工作人员进一步询问李先生是否向他人泄露自己银行卡密码和支付验证码。李先生表示,银行卡密码和支付验证码只有自己和妻子知道,未告知任何人。随后,该行工作人员进入系统,查询银行卡流水,确认有该笔交易,摘要为“转账支取”,但在该行系统中查询不到交易对方任何信息。经核实和分析,初步确定其资金尚未转出,作案分子会向受害人索要验证码。正在此时,李先生果然接到一个外地陌生电话,冒充该行工作人员,以可以退回资金的谎言要求将银行发送给客户的短信验证码发送给对方。一旦对方获得这个验证码,李先生的一万块钱将彻底打水漂。为此,网点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上级行,将这10000元转回李先生储蓄账户,保证了客户资金安全。
对策:银行卡被盗刷,主要见于网银、手机银行资金被转走。通过手机诈骗短信附带恶意链接,导致网银、手机银行中病毒,不法分子趁机通过电子诈骗手段盗取资金。银行卡被盗刷后应该怎么做?银行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收到银行账户异常变动的短信通知,应立即致电发卡行客服电话,核实是否属实,确认后立即办理临时挂失。从便于诉讼取证考虑,要想证明伪卡交易,持卡人需要举证证明在涉案交易发生时自己手中保管着真实银行卡。正确的作法是,持卡人第一时间到附近的银行柜台、ATM机或POS机进行刷卡交易,这些都可以作为证明伪卡交易的有力证据。当然,交易后别忘了挂失。致电银行客服,申请返还被盗刷金额,银行会通过调查最终给出明确答复。
为避免银卡盗刷风险,建议持卡人尽快更换更安全的芯片卡;订制银行短信提醒业务;保护好自己的银行卡密码。不可设置简单数字排列的密码;在ATM机办理业务时,要时刻警惕机器上面及周围是否有可疑装置;不要随便透露银行卡信息,也不要轻易将银行卡借给他人;警惕利用手机短信、来电、网络等套取银行卡号和密码,不要随意泄露银行卡卡号和有效期等关键信息。
开通网上支付免密
别忘取消方式
案例:市民陈女士安装了某品牌电视盒子后,通过微信注册绑定了手机号,同时注册开通了该品牌会员,绑定信用卡后,手机自动扣款缴纳了当月VIP会员费。次月,陈女士一家去外地探亲旅游,并未再使用这个电视盒子,但她仍收到自动扣款的信息。随后陈女士致电银行信用卡中心了解后得知,由于她通过支付宝绑定了该品牌影视会员,并且开通了小额免密支付,所以系统将自动扣款。由于一时疏忽,陈女士造成了浪费损失。
记者从银行方面了解到,经用户同意,银行网银、信用卡等支付渠道是可以开通300元以下的小额免密支付的。信用卡绑定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后,有些扣款直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不需要输入密码或验证码的情况下,自动扣款。以某旅游APP为例,记者发现支付界面下方有一行字体非常小、默认自动勾选的规则。打开后发现,共有19条细则,其中第五条规定:“您认可和同意:输入个人信息进行交易即视为您确认交易和交易金额并已不可撤销地向系统发出指令,银行或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机构将根据您的指令从您绑定的银行卡中将您确认的交易资金划扣给收款人。”
对策:业内人士表示,通过银联完成的认证支付,是手机支付的一种常见方式。如果勾选相关选项,即认可、授权、签约进行支付。尽管一些提供免密支付的机构表示,他们大多会通过技术手段和业务控制最大限度地保证支付安全,比如通过反欺诈系统监测用户的交易行为并对异常交易进行预警,通过数字证书技术保证交易设备和交易过程的安全,对商户进行严格筛选等。但专家仍提醒消费者对支付途径同样有知情权,可以选择是否进行该途径的支付,商家不能采取较为隐蔽的方式,直接替消费者勾选“默认”,某些商户APP通过一些验证方式,如手机短信等自动绑定了免密支付,所以建议市民在下载注册时,留意短信提示等相关细节。例如在支付宝消费明细里面,有一项“查看自动扣款协议”可以设置是否与该商户签约或取消免密支付。上述案例中,陈女士最后通过支付宝消费明细查找到该商户,取消了免密支付。
记清信用卡
账单日和还款日
案例:热爱网上购物的周小姐最近遇到一件麻烦事。她收到某银行信用对账单,显示存在200多元循环利息,立即于当日拨打该行客服热线进行咨询。客服表示,上期应还金额为15000多元,实际还款12500元,因此产生循环利息。周小姐表示,因还款日前有多笔交易退款到账,她还专门致电A银行询问是否有总计7500元的多笔网购退款到账,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周小姐自认为这7500元多笔退款能自动抵充当月还款,于是她再存入了12500元,并认为已还清15000元当月账单。周小姐立即向该行总行客服中心进行意见反馈。该行工作人员与李女士取得联系,了解事件具体情况,最后查明由于周小姐多笔退款陆续到账,有的并未包含在当期账单中,导致因少还款产生利息。
对策:近年来,信用卡投诉数量不断增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消费者不了解信用卡使用规则导致的,诸如无法厘清每月总欠款金额、最小还款额,还有免息还款日等概念。通常而言,银行信用卡账单日和还款日是两个日期,通常相差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周小姐的多笔退款如果在这期间到账,则自动视为冲抵还款。如果在下一个账单日之后到账,则被视为下一个账单日还款金额。因此建议消费者在归还当月信用卡时,应以最后银行短信或微信通知为准,不要因为信用卡使用不当导致产生利息损失甚至造成个人信用记录污点。
专家也建议金融消费者本人在购买金融产品、接受金融服务的同时应当积极主动学习和了解金融基础知识,熟悉业务流程和产品使用规则,合理注意金融消费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疑问及时向金融机构进行确认,避免因理解有误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选择理财产品
应辨清风险等级
案例:周女士之前买了某国有银行专门针对VIP客户发售的理财产品,购买的时候,银行理财顾问一直强调这是保本产品。到最后拿到产品购买合同,才发现里面写的条款注明了是“非保本”产品。虽然产品到期时银行还是兑付了之前的预期收益,但投资过程中她还是充满了担心。目前银行产品分保证收益和本金的、保本但不保收益的和不保证本金三类。因此不是所有产品都保证收益率的,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也不是“保险箱”,不能简单等同于定期存款。不保本的产品实现预期收益率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投资者需要承担一定风险来博取较高的收益。因此在投资前,投资者一定要仔细研读产品说明书,以其中的产品类型说明来确定该产品的性质,切不可轻易听信理财顾问的一面之词,被所谓的预期高收益所诱惑,结果购买了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理财产品。
对策:近几年来,随着监管层的整治力度日渐加强,与以往相比,银行理财产品在销售和设计环节中都相对规范。但是,仍有一些值得投资者注意的细节需要多加辨别。目前银行在售的一些理财产品并非是银行自身开发的,银行有时候扮演了一个产品承销中介的角色。因此这类产品的投资风险相对而言也较银行自身开发的产品要高,也非常考验投资者的判断能力。此外,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对于产品的保本条款、风险评级、投资方向等一定要有所了解。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所涉及的标的多为利率、汇率、股票、基金、指数、商品等品种。一般来说,此类产品在设计时都隐含了市场趋势观点,即对挂钩资产标的看涨、看跌或看平。这是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其风险所在。在投资前,投资者应该尽量选择自己熟悉或者了解的资产标的进行投资,尽量避免盲目跟风。
本报记者 张娅娜 宁俐 文/图
新闻推荐
邵梓淇(宁波市华天小学六年级)我还可以见到她,所以这不算传统意义上的离别。但我已再无去与她交谈的勇气,在我的意识深处,我已经永远无法和她接触。第一次接触到她纯属偶然,只是一次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