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同意”“被授权”的APP权限,正在窃取我们的隐私
下载安装一个手电筒APP,竟然要求获得用户通讯录、位置、录音、短信等数十项与之主要功能无关的手机权限。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不少APP,你一旦装上,就几乎成了“透明人”,没有任何隐私可言。部分手机APP越权获取的用户信息,已成为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渠道之一,并由此衍生出规模庞大的“黑灰”产业链。
程序任性“越权” 用户无奈接受
在山东济南工作的张敏下载了一款手电筒软件。在下载页,这款软件被标注为“官方、安全、MTC认证”,已被下载过1856万次。
安装时张敏发现,该软件要求获得通讯录、拍摄照片和视频、录音、位置、读取/修改/删除SD卡中的内容、完全的网络访问等10多项权限。“只有手电筒照明功能,只使用摄像头即可,要通讯录这些无关的权限干嘛呢?”张敏对此表示质疑。
类似要求获取各项权限的应用十分常见。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今年1月发布的《2017年度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和下半年,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安卓应用分别为96.6%、98.5%,IOS应用为69.3%、81.9%。
“虽然知道这样做会泄露隐私,但为正常使用软件,不得不‘被同意\’ ‘被授权\’。”一位用户道出心声。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查发现,对于手机APP安装后获取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以及非注册用户的个人信息,只有少量企业有相应保护措施。对于注册用户放弃使用相关手机APP的个人信息删除与销毁,大部分企业未有明确的措施和完善的保护制度。
庞大“黑灰”产业 巨额经济损失
腾讯手机管家安全专家杨启波认为,用户信息泄露可能导致垃圾短信与骚扰电话层出不穷、手机资费被消耗,甚至可能被不法分子用来进行诈骗、定向攻击。
吉林省临江市人民法院2月28日公布的一份刑事判决书显示,某团伙在网上购买个人航班信息,向被害人发送诈骗短信,虚构“航班因故障取消请及时联系改签或者退票”的事实,诈骗被害人钱款共计8.2万元。
记者了解到,这起案件中部分“个人航班信息”就是通过手机APP泄露出去的。被害人张某用一款手机APP购买了从沈阳到南京的机票后,接到了诈骗短信,拨打电话后才一步步中了骗子的圈套。
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从市场上购买的用户个人信息,开发、推送手机病毒,“精准”实施诈骗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
2017年2月,孟女士报警称,其农业银行卡内50余万元人民币被盗。经警方调查,犯罪嫌疑人事先在网上购买大量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将木马病毒植入受害人银行卡绑定的手机。该木马病毒可以拦截手机短信、提取手机通讯录、获取网上银行的手机验证码。骗子由此盗刷受害人银行卡内资金。
以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为源头的庞大“黑灰”产业链已经形成,给各方造成重大损失。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仅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达915亿元。
据半月谈
新闻推荐
◎章铜胜生活中常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为生活而生的,另一种人是为自己而活的。前者是生活的强者,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活出了“人生得意需尽欢”的酣畅;后者是懂得生活的人,遵循自己的内心,活得潇洒随意,做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