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属于自己的一手知识体系
4月23日,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据有关机构预测,2018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将超2亿人。知识经济挤走共享经济,站上了互联网的新风口。
太多人想更快地汲取“干货”,快点成功,快点减肥,快点幸福,快点自由。于是,一群群“知识二道贩子”带着付费课程来了——如果转发朋友圈拉来新学员,免学费!发奖金!
没有知识,只有生意,卖的就是焦虑感、上升感、成就感、安全感、幸福感,让人沉浸在“我在学习”的幻象以及“渴望别人认同”的虚荣里。
看看这“九堂课”,赶紧扔掉那些信息消食片,忘掉那些所谓的干货,去建立属于自己的一手知识体系,掌控好独一无二的人生吧!
营销课
他们卖课程,而且觉得“卖课程”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个课程。他们亲身示范什么叫“只要能卖,不管好坏”。销售量就是王道,哪怕这个销售行为充满争议。
确实,这些营销课程的售卖者深谙策划之道,做到了策划一次火一次。但不管是“丢书大作战”还是“逃离北上广”,火爆背后,人们在窃窃私语:这些做营销的人,他们对销量的理解是无上限的,而对底线的理解也是无下限的。
营销课程的消费者之一,是那些耕耘在朋友圈的微商,他们对销量的追逐和对金钱的渴求,发展出夸张的“微商喜提体”——保时捷、玛莎拉蒂、法拉利,都是他们“喜提”的对象。
营销课程提供商和微商,一供一求、一唱一和,展示着在这个“买买买”的时代,如何通过各种“卖卖卖”手段来发家致富。
成功学课
成功学推销者标榜: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只要你相信,你就能成功”。他们说到自己都相信了。
他们总要强调马云、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和乔布斯等榜样的力量,标榜只要激发出大脑深处的神秘潜能,30天就能成功、闪电式成为百万富翁。
他们都是“投顾”——不是“投资顾问”,而是“投机顾问”。
成功学是现代社会的三颗“毒药”之一,服用下去会有一种能一夜暴富的幻觉,相信的人不能自拔,不信的人敬而远之。
上完“30天就能成功”、“一年成为行业精英”之类的课程之后,一觉醒来如梦幻泡影,成功学膜拜者才发现,除了没了课程费,什么都没有改变。
经济学课
这些经济学导师,致力于经济学知识的大众化,让没有数学基础的人也有学习经济学的权利。他们也很接地气,宣称要做“陪你买早餐的经济学家”。
他们让支持者有了一种“打怪练级”的快感:利用碎片时间,锻炼系统的经济学思维。可是他们浅白的话语中,夹杂着各种常识性错误,就像学者汪丁丁所言,“讲出来的东西像出自没有毕业的经济系学生之口”。
他们拿着万能的供求曲线,解析世间万事万物的资源分配问题,他们奉行“经济学帝国主义”——所有问题最终都是经济学问题。
他们总爱把复杂的人类简单化,一个函数、一条曲线,就能解析人间的一切供给需求、委托代理投资消费,甚至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职场课
一个人生巅峰的愿景,一盆冷水般的现状,让许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躁动不安。从“咪蒙教你月薪五万”开始,他们似乎看到了摆脱困境的曙光。
双商和经验都不够的社会新鲜人,任由职场课将“冷血竞争”与“升职暴富”的关系线性化,炮制出“同事都怕你上的职场课”、“听了这堂课,工作任你挑”等耸动标题。
只是,在强化自身能力前学薪酬谈判技巧,在资深职场人士面前玩信息不对称,在本可以自然相处的同事面前强行秀职业感,有不分主次、因小失大、情商崩坏之嫌,可能让年轻人从一个坑掉进另外一个坑。
导师们只负责挠痒痒,年轻人美美做个梦,醒来后,前路依然严苛。
艺术课
“如何读懂一幅画”的路数已经够浅白了,然而有人甚至没有耐心做这种普及性工作,转而发掘艺术史上的八卦和花边,关注艺术家的婚外情问题,甚于关注他们的思想与作品风格。原因无他,前者更抓眼球。
或许这些艺术课导师会自辩称,先用八卦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再引导他们从了解艺术家发展到了解这个艺术家的作品,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往往会落空:要求对艺术一知半解的普通人脱离自己的舒适区,去挑战从未经历的艺术领域,显然有点强人所难。
而且,如果导师本身就错漏百出,以浓重的幻想来理解作品,讲授的内容硬伤多得让听者内伤,这就不是提高学员的审美意识了,而是“放毒”。
人文课
大部头的严肃历史读来总是艰深,但掐头去尾变成“用耳朵听”的小故事,接受起来就简单多了。
知识付费课程中,有相当部分把大部头消化成几分钟“干货”,售卖一种“我已经读懂王阳明,参悟心学啦”的虚幻感觉,或者将名人野史打包成深夜故事集。
文言文变成白话文,史书解析成段子,以史鉴今变成“你看,过去有个事儿真好玩”,人文领域是目前知识付费速食状态的集大成者。但当读书的趣味变成了凑热闹的劲儿,人文之美不见得有,整体吃相却不太雅观。
如果严肃历史最终变成“机器猫”——为了速记而掏出来的记忆面包,充满人文精神的故事变成印在脑子里的被抽干的“干货”和湿答答的野史,那该多无聊。
社交课
好好说话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最后很多人学到的是好好表演;好好沟通是一项社交必备技能,但上了课的人最后练成了好好说假话。
如果纯粹依靠某些话术的突击训练、纸上谈兵的社交策略,脸上戴着裂开的面具费力尬聊,对方当然要皱眉头,效果也大打折扣。
社交是很多人的命门,自己可以随便糊弄过去,但别人不一定那么好对付。如果“5分钟学会10招26条处世之道”的课程,就能让你成为社交达人,要么你天赋异禀,要么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在自我陶醉,甚至可能因为社交技能过于发达,沦为不受待见的“人精”。
知识付费课程也成了社交的一部分,你在看什么、学什么成为人格标签之一。买“好好说话”的人可以鄙视10招26条,那毕竟是严肃的关系攻略,但站在买课鄙视链顶端,也不意味着你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情感课
有这样一批人,他们的情感永远无处安放,男女关系永远扑朔迷离,双商都不足以应对人心变化。于是情感课长盛不衰,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救命稻草。
心理学家卢悦表示,这种短期冲刺以求巩固关系的所谓“情感课”,恰好是“父母不懂,心理咨询师不屑”的区域,人们正需要这种“马上改变现状”的灵丹妙药。
用金钱充值的速食情感,无论从什么视角看,都逃不开庸俗的套路和无用的鸡汤。流泪的女人和心不在焉的男人依然如故,而发放爱情方便面的老师们盆满钵满。
亲子课
小孩子太难懂了——思维永远天马行空,没有任何规律可言,痛苦的父母只能求助于亲子课程,以期度过漫长、无趣、重复、纠结的带娃时光,找到教育的良策,找到一个面对熊孩子的自我拯救方法。
按专家提示带娃不是不行,就怕执拗的妈妈尽信教程,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妈妈们试图用新的焦虑解决焦虑,用讲课者想出来的办法代替日常相处时的空白,用别人带娃的经验套用在自己独一无二的孩子身上。
亲子课的背后,是新一代父母育儿迷思的开端:越来越繁复的世界,还没有活明白的自己,纷繁多元的课程,以及一个一张白纸的娃娃。
◎冯嘉安
新闻推荐
因为爱你,所以我愿意忍你一辈子!有一对老夫妻,都退休了。老头儿很不讲个人卫生,又不喜欢做家务。相反老太太有严重的洁癖,很爱干净。夫妻两人经常为这件事吵架,老太太骂老头儿脏、臭,身上的味道恶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