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企业招聘“黑名单”不能太任性

来源:新安晚报 2018-05-28 10:59   https://www.yybnet.net/

□张玉胜

“怎么还有如此不靠谱的求职者!”近日,负责面试李启铭的HR把他的简历发到了一个由500人组成的广告行业HR微信群里,并在群里通报了他在此次招聘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面试迟到,行为浮躁,好不容易跟他谈妥了薪资却被‘放了鸽子\’……”鉴于这些“劣迹”,群内不少HR发言表示将把他“拉黑”,一旦真的被“拉黑”,他的求职简历将可能被这些广告公司“过滤”掉。(5月27日《工人日报》)

作为对失信行为的一种惩戒性手段,“黑名单”制度越来越普遍地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但任何事物都具两面性,“黑名单”制度同样是把“双刃剑”。在缺乏入围标准和制度约束语境下的企业招聘“黑名单”,会不会沦为用人单位随意“拉黑”“封杀”求职者、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报复手段,的确值得人们关注与警惕。

所谓共享招聘“黑名单”,就是某家企业或用人单位把自己反感的应聘者列入“黑名单”,并在一定范围内发布,用以引发同行或其他用人单位注意。从定义看,这种“黑名单”应当具有极强的个体认知色彩,很容易被异化走偏为打击报复或权利滥用,甚至成为一种违法侵权。比如,人为放大求职者的某一缺点;抑或是把合法维权说成求职“污点”。而其带给求职者的负面效应却是不可小觑。更为可悲的是,由于这种“黑名单”往往只是传播于广告行业的HR微信群里,求职者应聘遭遇四处碰壁的“封杀”却不知船在哪儿弯。这种暗箱操作的“黑名单”,何谈公正性与对劳动者知情权的依法保护。

诚然,鉴于招录应聘具有的“双向选择”属性,用人单位有权对于求职者的“迟到”、“浮躁”、“放鸽子”等不守信行为提出批评,并据此对其作出放弃录用的决定,但轻易就将其列入“黑名单”,甚至将自己的独家判断广泛散布于圈内“共享”,着实有些偏颇、轻率和武断。诚信是人们立于社会和为人处事的底线与根本,常常被视为人际交往的“第二身份证”,列入“黑名单”应该是件严肃认真的审慎之举,若有人“榜上有名”,即便不是“劣迹斑斑”,至少也要若干个企业的共同“举证”。

平心而论,既然政府部门可以把不守信用、不讲质量的企业或用人单位列入“黑名单”,用人单位以“职场黑名单”筛选不靠谱求职者,以提高招聘效率、规避公司损失,也当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这个共享“黑名单”是不是就“靠谱”?纵观当下被纳入“黑名单”的实践案例,大都具备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入围有据——对纳入“黑名单”者都有情形列举,有具体的行为细节和“失信”后果及影响;二是公开透明——“黑名单”制度的设计初衷,不只是要让失信者受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惩戒责罚,更是对所有人实施的以案说法的诚信教育,公开透明、布告当为其题中之义。

企业招聘“黑名单”不能太任性,必须杜绝暗箱操作。如果确需以“黑名单”制度约束应聘者的求职行为,就应当有统一规范的认定标准、公开程序、适用期限、发布主体及监督要求等要件,以防止被异化和滥用的乱象发生。

新闻推荐

遏止乱象蔓延推动标本兼治 ——专项治理力求为校外培训热“退烧”

——专项治理力求为校外培训热“退烧”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企业招聘“黑名单”不能太任性)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