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还有如此不靠谱的求职者!”近日,负责面试的HR把一高校毕业生的简历发到了一个由500人组成的广告行业HR 微信群里,并在群里通报了他在此次招聘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面试迟到,行为浮躁,好不容易跟他谈妥了薪资却被‘放了鸽子\’……”鉴于这些“劣迹”,群内不少HR发言表示将把他“拉黑”,一旦真的被“拉黑”,他的求职简历将可能被这些广告公司“过滤”掉。(新浪)
所谓共享招聘“黑名单”,就是某家企业或用人单位把自己反感的应聘者列入“黑名单”,并在一定范围内发布,提醒同行或其他用人单位注意。这种“黑名单”具有极强的个体认知色彩,很容易被异化走偏为打击报复或权力滥用,甚至成为一种违法侵权。
笔者认为,列入“黑名单”应该是件严肃认真的审慎之事,企业招聘“黑名单”不能太任性,必须拒绝黑箱操作。如果确需以“黑名单”制度约束应聘者的求职行为,就应当有统一规范的认定标准、公开程序、适用期限、发布主体及监督要求等,以防止“黑名单”被异化、变味和滥用的乱象发生。
画里有话
张玉胜
新闻推荐
新华社福州5月26日电(记者王成)记者从福建省公安厅获悉,去年以来,福建省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9599起,挽回经济损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