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13个老人1栋别墅“抱团养老”生活一年了! 现在过得怎样了?

来源:大江晚报 2018-06-03 01:02   https://www.yybnet.net/

最近,杭州余杭13位老人“抱团养老”的消息再度引发热议:2017年5月,余杭79岁的朱荣林和74岁的老伴王桂芬招募志同道合者到他余杭自家的别墅抱团养老,同住的俞阿姨老两口从100多位报名者中选了4对夫妻。一年时间,有人离开有人补进,抱团的人数从最初的4对,变成如今的13人。

抱团养老心得

先来看看,这群抱团养老的叔叔阿姨在试验了一年后,有什么心得?

抱团 彼此能有个照应

抱团养老的地方在余杭港东村,这是一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远山近水,竹林郁郁,家家都是院落别墅,平整的水泥小路通到每户人家门前。

朱荣林家的别墅是三层浅黄色小楼,建于2010年,造价200多万,面积约500多平方米。院子内部种满绿植,铺着石板小路,前面有一方鱼塘,后面是半亩小菜园。

别墅里面干净清爽,客厅铺着地砖,擦得发亮。7户13人分布在1到3楼,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卫生间。房间里家具、家电配备齐全,拎包入住。

早上7点,吃完早饭,俞阿姨骑上自行车准备去菜场买菜,小挎包里有前一晚上刚放进去的200元。

当天本来应该是金阿姨去买菜,但前一阵子金阿姨不小心摔伤了腿,金阿姨的老公腰又不舒服,俞阿姨就来帮忙。短发、戴着眼镜、63岁的金阿姨爽朗地说:“你看,这就是抱团养老的好处,有什么不方便的,彼此能有个照应。”

抱团 是为了生活有味道

“家里就我和老太婆,饭菜花样也不多,吃完饭就大眼瞪小眼,生活没味道。”朱荣林退休前是英语老师,老伴原来是化工厂的厂长。2016年,朱荣林得了膀胱癌,做完手术,回来后情绪不大好。王桂芳也察觉出老伴的异样“每天坐在沙发上发呆,一句话说不对就发火”。刚好,这个时候,王桂芬看新闻,余杭的一位张阿姨在实验抱团养老,她觉得自家也可以试试。俞阿姨和老伴是最早入住的一户,试住三个月后,就把家全部搬来了。俞阿姨最满意的是这里的环境“我就喜欢农村的田园风光,而且我年轻时候在这附近插的队,听本地人说话,我都觉得亲切”。对这里的伙食,俞阿姨也基本满意“我们每天两个荤菜,每周都有鸡鸭鱼肉。菜单其实都是前一天晚上大家商量好的,谁想吃什么可以提出来”。

朱荣林也觉得自己的身体和气色好了许多,“吃菜花样多了,营养丰富了,家里有人气,精神也不错。可以说,一开始的目的达到了。”

招募时,两人提出了几个条件:年龄在60到70岁生活自理能力、经济上不能太计较。消息一出,报名的有100多人,朱荣林老两口最后从中选出了4户。

大家一住进来就起草了一份《结伴养老协议》,除了规定怎么买菜、打扫卫生,还包括爱护房东家里的设施、不打听议论他人的隐私、不得乱说是非等。还规定第一个月为磨合期,不适者可以退出,反映较多者也可由房东提出清退建议。

“打扫卫生的一周两次,每月1200元,厨师烧两餐每月2000元,还有一个修剪草木的每月2000元。”朱荣林解释,“每户满打满算,一个月3000元的费用足够了。”一群本不相识的人突然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生活上很多细节都需要磨合。水电煤、生活费都是AA,但怎么AA法,经历了一步步的改进。

为什么选择抱团生活

来抱团养老前,70岁的王荷花已经看过四五家养老院,但没有一家合心的。抱团,是她对自己如何养老的一种尝试。

目前,参加抱团养老的13人中,多数人和王荷花有同样的经历:考察过不少养老院,但是找不到满意的。除此之外,他们身上还有其他共通之处:身体尚可;子女不在身边,即使孩子在杭州的也打定主意,今后养老不能靠子女……

蒋大伯:不愿意去住养老院

67岁的蒋一纯是去年补缺进来的,他经常戴一顶贝壳帽,头发微长,时尚新潮,算是13个人中最洒脱的,做过知青,老三届的大学生,退休前做纪录片编导,在杭州市区有两套房,时不时还受朋友邀请去横店饰演一两个角色。

他参加抱团养老是觉得这种方式最适合自己。蒋一纯身边有一个儿子,在杭州事业有成,小孙女今年两岁,但蒋一纯从来没有想过去带第三代。他和妻子不同儿子在一起生活,更没想过以后养老靠儿。而对养老院,蒋一纯直言说,“不喜欢,不愿意去住。”

王阿姨:我不想孤孤单单

王荷花是和蒋一纯同时补缺进来的,她是入住者中唯一一位单身的,退休前在客运公司上班,老伴几年前过世。虽然已经70岁,但王荷花看起来要挺年轻,栗色短发,穿紧身的绣花连衣裙,戴一个玉镯。说话柔和的她其实是一个喜欢跑来跑去的人,经常出门旅游,上个周末,和朋友出去聚会,周一上午才回来,背着小巧的双肩包,心情很好。

王荷花有一儿一女,女儿在杭州,她在杭州也有自己的房子,但王荷花说自己养老肯定不靠孩子,这几年,王荷花已经了解过四五家养老院,但都不合意。

“公办的去排队,人家说要到80岁以后,现在排了也没用。私人的费用太高了,有的一个月五六千,有的要一次性拿出三四十万,我退休工资也就3000多元。”说到这里,王荷花叹了口气,她甚至康复医院都去看过,“很差,住的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我想要和我一样的,能动的,活跃的。”

抱团的微妙烦恼

“肯定有人会离开,我们希望最少能保持在5对,人再少,就很难维持。”朱荣林说。

其他琐碎的问题还有很多:

村子附近的小菜场,距离近但品种少,远处的菜场品种丰富但需要坐公交,路费如何报销?

夏天,有的男同志就穿条短裤,赤膊躺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如何协调?

吃饭时,有些“好菜”一会就被抢光了,有时,来迟的人压根吃不上菜,如何解决?

对于召集者朱荣林来说,令他头疼的是,因为人多用电量大,只能按照阶梯电价最高档付费,他想知道能否有一些优惠政策?

而对于向往这种“抱团养老”模式的老人而言,还有更多的问题待解:养老院太压抑、自己在家又太无聊、“抱团养老”的人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然而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哪有那么容易?

当然,正因为问题多多,先驱者的探索才更有意义。

“抱团养老”是否值得一试?年轻网友坐不住了

支持:

被自己帅出一脸鼻血:我也差不多这么想的,我们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人肯定照顾不来父母,想以后和我哥我姐他们一起买套房,让我父母姨姨叔叔他们一起住,大家轮流照顾,正好还让老人们有个伴,也比养老院放心。

会飞的田鼠:新兴的共享经济!老年组合伙人!

猫忘了鱼:其实也行,人多都有个伴还能一起娱乐玩耍,生病也有人照顾,因为有的儿女确实工作真的很忙,不能经常回家陪伴父母!

孩童与狗吃瓜捉虫:就像和几个好朋友合租住房,如果意气相投,过得真的很快乐。不一样的思想,爱好,彼此交流。

反对:

艺术之疆:乍一听不错……真正实施困难重重啊!

代北燕南:答案是NO!这不是一起吃住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情感就没有,和集体宿舍里的随和的大学生不一样,每个老人都有固定的生活方式定型的性格,这个就是矛盾最大来源点。中国人的生活单位是家庭,这种临时的几天还行,时间会磨灭新鲜带来烦恼。

等一分钟:真得找到志同道合的才行,但凡有一位老人好吃懒做,或者身体不好,需要别人侍候的,等于给自己请了个祖奶奶,你赶还赶不走……

□后记

如何让“三个和尚有水喝”

随着越来越多媒体的关注,朱荣林和王桂芬夫妇坦言,他们感到了不小的压力,原本抱团养老是自发性的集体生活,用于排遣老年的孤单寂寞。但朱荣林并不知道他们能坚持多久,毕竟他和老伴的年龄已不小,但要是搞砸了,他又怕被人笑话。

朱荣林担忧,这样的“房东+租客”式的抱团养老,并没有太强的复制性,因为像他这样不求回报只求热闹的房东,只怕并不多。通过房屋租赁的方式,“群租”进行抱团养老,其实更符合社会的现实状况。

当一大批老人选择抱团养老时,最大的难题是如何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困境。在经验上,朱荣林和王桂芬做的最大贡献就是“立规矩”:老人每天轮流值日买菜、洗菜、洗碗。但缺点在于,满世界找租客,他们难免会看走眼,新人住进来,他们又需要新的适应期。

抱团养老不失为养老模式的很好补充,而要保障“三个和尚有水喝”,则需要更好的软硬件配套,以及一个运转流畅、知根知底的老年小群体。

据《余杭晨报》《新民晚报》

发起人朱荣林和王桂芬夫妇

“抱团养老”的别墅

老人的日常娱乐

王荷花在值日洗碗

新闻推荐

三部门通告: 主动交出枪爆等非法物品可从轻处罚

据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记者刘奕湛)记者1日从公安部获悉,2018年6月30日前投案自首或者主动交出枪支爆炸物等非法物品的,可依法...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13个老人1栋别墅“抱团养老”生活一年了! 现在过得怎样了?)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