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博物馆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特别是2008年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全面启动以来,博物馆融入社会的步伐得以加快,博物馆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得到空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增强。这对博物馆志愿者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笔者结合长期在博物馆工作的实践,就博物馆志愿者的工作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博物馆与志愿者的关系
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是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机构。
博物馆的社会性与志愿者的公益性,自然融合,高度统一。博物馆成为志愿者实现公益性的理想平台,而通过志愿者的参与能够更好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性。
二、志愿者在博物馆工作中的作用
从目前博物馆志愿者队伍来看,主要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他们可以借助博物馆公益活动丰富阅历,锻炼才能,并为博物馆接待,活动策划等活动提供服务,解决了博物馆因免费开放带来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目前,博物馆开展志愿者活动日趋成熟,志愿者的服务范围也比较广泛,如义务讲解、游客疏导、旅游咨询、安全维稳等。志愿者可依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直接参与到博物馆的工作中,既满足博物馆的需耍,亦可实现自身价值。志愿者服务作为一种高尚的社会行为和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在弥补博物馆资源不足、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加强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
如何建立一支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队伍,并保证其长期性和稳定性,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媒体、网络、微信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推介博物馆服务信息,建立志愿者沟通平台。引导大中学生、教师、离退休人员等各阶层人士积极加入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推动博物馆社会化进程。
2、加强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博物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社会性,开展志愿者培训工作必不可少。根据志愿者年龄不同、服务年限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分别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培训,通过对志愿者进行相应的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推行考核激励机制,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希望可以实现自身的愿望。博物馆要在加强考核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维护志愿者队伍的持续稳定。
3、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效率。
志愿者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其运行是否有序、高效,与志愿者管理工作密切相关。博物馆应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考核、活动安排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根据志愿者专业特长,合理安排服务岗位,按照服务岗位要求,明确工作职责。通过制度约束,规范服务行为,促进志愿者服务常态化、高效化。
志愿者服务是博物馆健康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完善,这就需要博物馆从业人员及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广大志愿者的优势和潜力,不断提高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能力。王妮轩
新闻推荐
记者13日从国家药监局获悉,截至今年6月,国家药监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对508个药品注册申请所涉及的1467家次机构进行了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