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千家诗》:我的古文启蒙读本

来源:齐鲁晚报 2018-07-17 04:03   https://www.yybnet.net/

自去年以来,人教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篇目大幅度增加,小学语文中古诗文增至129篇,初中增至132篇。言为心声,语为心相。书面语是一个民族心相的表现,比如端庄、肃穆与雄浑,比如优雅、洗炼与飘逸……而书面语的根在古文。作为古代书面语和古人共通语,古文已经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如果说母语是外语的天花板,古汉语则是现代汉语的天花板。可惜近百年来薄古厚今,古文备受歧视和摧残,几致文脉断绝。是时候重视古文学习了!

作为旧时中国孩童启蒙阶段古文读物,有所谓会读“三百千千”之说。具体指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就《千家诗》来说,“千家”是虚数,表示很多,实际上远远没有一千个作者,总共加起来才二百多首诗。大部分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读起来琅琅上口。不过这本书我在孩童阶段没能读到,后来读到也纯属偶然。我是1965年上初中的,初一还没读完,“文革”就开始了。学校很快“停课闹革命”,又很快“上山下乡”了。更糟糕的是,校内读不成书且不说,校外也读不成了。因为几乎所有的文化产品尤其文化遗产都成了革命对象。我永远忘不了小镇火车站旁边篮球场上的那堆火——“红卫兵”们把书一本接一本投进篮球场中间的火堆。乡间小镇,本来就没有多少书,那场焚书过后,就更加所剩无几了。

谢天谢地,鬼使神差,上初一时,班上一位叫刘玉文的同学手里不知怎么有一本《千家诗》。真正的线装书,对折的书页薄如蝉翼,拿在手里就像拿糯米饼似的。上海大成书局印行,书页上半端多是插图,下半端是诗加注释,书后附有做对子用的“笠翁对韵”。我好说歹说借了过来。两个月后对方讨要,我一口咬定说丢了、找不着了,还信誓旦旦地说谁撒谎谁是小狗。我已铁了心,狗也好猪也好驴也罢,是什么都无所谓,反正《千家诗》是不能还的了。不用说,这种书更是要被焚烧的“大毒草”,只能偷偷地看。后来返乡务农期间,下雨下雪不能出工的日子我就歪在炕上悄悄看上几首。

翻阅默诵之间,觉得至少有以下两点收获。一点是使得农村寻常风景、风物在我眼里多了诗情画意,或者说让我开始以审美眼光看待周围景物了。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又如“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以及“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等等,使得红杏、柳絮、杨花、榆荚、牧童、小溪一类乡间寻常景物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是的,再艰辛的岁月也有诗意,再贫苦的生活也有美。但前提是要有感受诗意的心灵和发现美的眼睛。而其前提的前提,对于我,很多时候即是《千家诗》。

顺便说一句,如今城里的孩子都不大愿意去乡下,如果多少晓得了上面那类古诗,情况会不会多少有所改变?或者反过来说,有了乡下生活体验,才会对那类古诗别有体会。说到底,我们属于农耕民族,唐诗宋词元曲有相当大一部分与农耕生活、乡间风物有关。在这个意义上,乡村生活体验其实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情感财富、心灵审美财富。

第二点收获,《千家诗》让我得以亲近古诗的韵律、对仗等音乐美、形式美,因而让我进一步萌生了语言自觉和修辞意识。且以下面三首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不说别的,你看,“两个”对“一行”、“千秋”对“万里”、“六七里”对“三四声”,数词对数词;“家家雨”对“处处蛙”,叠词对叠词;“鸣”对“上”、“含”对“泊”,动词对动词。而且平仄相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念出声来是音乐,看在眼里是队形。好听!好看!而且好懂,无需任何注释。这么着,田野里听起来有时让人心烦的蛙鸣就成了一支歌,村外普通的荒草甸子就成了一幅画,晚饭后邻院的笛声不再那么单调刺耳,仓库里爷爷的破蓑衣也让自己产生了描写一番的念头。

与此同时,我的词汇量也多了起来。我的办法是把七言诗里的前四个字切下来单用或变通使用。例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被我分而治之,分别成了“穿花蛱蝶,点水蜻蜓”“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残星几点,长笛一声”,挪用在当时我的作文里和后来的散文中。天下文章一大抄,良有以也!

还有,作为附录出现在《千家诗》后面的“笠翁对韵”也让我痴迷至今。开头几段,几乎张口就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这一段,如今小学生传统文化读本里好像都有了,但在上世纪60年代的特殊岁月中为之摇头晃脑念念有词的,能找出多少人呢?所幸,其中有我。有当时的我,才有现在的我。一次演讲结束后互动时,一位大学生站起来说村上行文的节奏感来自爵士乐,那么林老师您的译文节奏感从何而来呢?我说来自古汉语、古诗文。在这个意义上,我必须感谢借给我《千家诗》的那位初中同学。否则,翻译家可能不是我,而是他!

新闻推荐

要文明 别“玩命” 本报记者 陈昂 摄影报道

自行车、电瓶车等非机动车作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以其便利和成本低廉受到青睐。但给市民带来便利的同时,非机动车也带...

相关新闻:
大学生综采队2018-07-17 01:45
猜你喜欢:
3人获救10人失踪2018-07-17 00:45
评论:(《千家诗》:我的古文启蒙读本)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