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贷”是指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原本是一种学生助学和创业的贷款平台。但是近年来,校园“网贷”充满套路:低利息反而产生高费用; 手续便捷成了顺便“打劫”;担保时零门槛,甚至不需担保人和抵押物,催款时却能掌握贷款人所有的动向。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恶意诈骗和勒索,让部分大学生因无力“买单”而赔上了自己的学业和青春。
大学生网贷透支的不光是钱,还有个人的信用记录,如果不能按时还款,这些不良信用记录将会进入到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影响到今后的贷款行为和消费行为。目前,无法按期还款的大学生往往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拖一天是一天,又不敢告诉父母,天天在宿舍唉声叹气”,甚至让父母和家人莫名背负数万元甚至是几十万元的债务。
盲目网贷,不得不让人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大学生并没有一个理性的消费观念,也没有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许多学生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大多数都是由父母给予生活费,但是在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的不良风气下,一部分人并不满足于父母提供的生活费。为了让自己更有“面子”,更好地享受生活,通过网贷“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成为许多学生眼里潇洒的消费观和生活态度。
大学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本身无可厚非,但面对名目繁多的校园“网贷”产品,必须树立理性消费观。从学生自身来说,走进校园后应当明确自己的身份,体谅父母的艰辛,除必要生活花销外,应把消费支出的重点放在学习上,包括购买图书资料、参加技能培训、购置必要的电子学习设备,丰富自己的学习形式。面对多元化的校园生活,不妨养成制定理财计划的习惯,明确每月生活费总共需要多少,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在这个限度内使用;学会记账,尤其是一些生活费中的大开销。即便因为创业等重要事项需要借贷资金,不盲目借贷分期,应擦亮双眼,找到真正所需后量力而行。
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应明确告知孩子在校期间要以学习为主,多给孩子科普一些理财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抠紧”孩子的生活费,在保障孩子在校期间合理性消费的同时,严格把控孩子的不正当超前消费,这样的管理看似“苛刻”,但从长远来看,实则有利于培养孩子养成勤劳节俭的品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家长还应多与孩子进行思想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孩子在校期间的行为和思想动态,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会同学校积极加以解决。
在我国,大学对于学生来说,好比一个“小社会”,校方应在校园内积极营造崇俭尚廉、厉行节约的风气,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内刊物、公益广告、校内网等渠道,让学生有效接受正面教育,认清校园“网贷”的危害,促进其养成理性消费、健康消费的良好习惯。
新闻推荐
(23)法医在葛兰的血液中检测出了乙醚,可以确认她是被药物致迷后困于浴室,溺水窒息导致死亡。市局在下午召开紧急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