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在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公司开展安全专项检查工作的第三天,滴滴创始人程维发布内部信称,滴滴的安全指标体系存在着盲点,过分关注亿英里事故率、亡人率和冲突率等宏观指标,对重大恶性个案的防控体系还不健全。
比较此前饱受诟病的“3倍补偿”表态和避重就轻的道歉信,这封内部信看起来反思更有诚意,滴滴狂奔的发展模式早已种下隐患。内部体系提升跟不上规模扩张,就像灵魂跟不上脚步。
但是,在认识到过分关注宏观指标的同时,程维却在这封内部信中晒出了一份由一连串数字构成的“安全成绩单”:每天,有2700万次司乘通话得到号码保护;有超过40万人分享行程,给亲友报平安。2017年,平台事故发生率降低了21%……
人们愿意相信程维所言,滴滴在安全方面也投入过不少精力。但是,浙江乐清女孩乘滴滴顺风车被驾驶员杀害事件发生不到半个月,现在“晒成绩”是否合适?在逝去的生命面前,这一串数字显得格外冰冷。
内部信早已成为企业公关的一种文本,不仅仅是对内,外界同样能够看到。对内而言,创始人的态度会影响全公司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正值安全专项检查开展期间,应该让员工配合、检讨、反思,而不能停留于过去工作的价值。对外而言,在未来保障安全的措施还没有具体细化发布的时候,这样一份“成绩单”只会让公众更加反感。
退一步说,假设滴滴的宏观指标或是微观指标,都是满分。数字再亮眼,也都只是过去,并不代表安全事件在未来不会发生。
冰冷的数字堆不起企业“安全大厦”。滴滴此次陷入舆论漩涡表明,程维在内部信里晒出的过去“成绩单”再好看,一个重大恶性个案就能让数字堆起来的“安全大厦”轰然倒塌。
安全事件,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企业要构筑“安全大厦”,应该打好安全文化的地基,将安全理念根植于每个员工心中,并将这种理念制度化,细化成一个个具体举措,在企业发展的每一步中都发挥作用,并不断查缺补漏。
实际上,得到号码保护的人越多、平台事故发生率越是下降,就越应该加强警惕,主动自觉地找问题、查漏洞,时时处处地都自觉按照公司规章制度把安全工作做到位,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之前。若是陶醉于“数字成绩单”,一不留心,就前功尽弃。
浙江乐清女孩乘滴滴顺风车被驾驶员杀害事件发生以来,交通运输部官方微信号连发数文,直指滴滴公司尚未正视产生安全问题的根源,尚未真正解决“承诺多、整改少”的惯性思维。
现如今,从过去的约谈,改为直接进驻企业检查,体现了相关管理部门的力度和决心。人们希望滴滴真的能够放下浮躁,彻底补课。
新闻推荐
改革开放40年——1978:让现实告诉未来我,一个在内蒙古插队下乡的知青,戏剧性地参加了1977年的恢复高考,从草原来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