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接受一次并不复杂的基因检测,从而得知自己罹患癌症的几率,甚至有针对性地购买保险,你是否愿意?保险公司送客户基因检测产品不算新鲜,最近,又有保险公司直接跨界布局基因检测行业。但一直以来,基因检测可否直接用于保险定价、核保等,存在较大争议,在国内还没有明确的法规规定。(9月26日《北京日报》)
这看似很美的事情或许差强人意。一则,基因检测用于投保我国一直处于模糊地带。《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保险公司销售健康保险产品,不得非法搜集、获取被保险人除家族病史之外的遗传信息、基因检测资料;也不得要求投保人提供。由此可见,基因检测“联姻”保险政策不明朗,还须谨慎而为。
二则,基因检测与商业保险的结合,还存在伦理难题、数据安全等需要克服的关卡。比如消费者所担忧的,保险公司会不会为了卖产品而故意给出糟糕的检测结果?检测结果是否会拉高购买保险的价格,甚至被拒保呢?隐私能受到保护吗?这些问题回答不好,尤其是在没有更多细化规则出台的情况下,既容易滋生行业乱象,也难以让消费者放心。
三则,行业的自律不可缺失。从理论上讲,基因信息可以决定将来出险的概率,保险公司可以根据风险大小确定保费,从而降低风险。所以,包含大量身体信息的基因则是保险业整体最为渴求的大数据,比如,可以根据这个数据库进行更为精准的风险定价。越是如此,行业的良好操守越重要。
科技本无罪。诚如专家所言,“基因检测、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不应一棒子打死,一定要找到安全性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从而实现消费者和企业的双赢。”因此,对基因检测“联姻”保险,一方面需要更细致的法规加以规制,在充分保障客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亟须行业精耕细作,更须依法而行,以规避行业乱象。
同样,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购买保险,应坚持理性、适用的原则。既不要迷恋保险公司片面的宣传,更不妨多学学保险相关知识,甚至货比三家,购买到适用自己的保险。同时,面对越来越多保险公司打出的“大健康”标签,并借用基因检测等手段加以忽悠,也须理性面对、增强防范,以规避自己私密信息被盗用。
新闻推荐
9月27日,张雨绮经纪人杨天真在微博代表张雨绮发布声明宣布张雨绮与老公袁巴元于今日协议离婚,并希望外界不再窥私探究。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