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警惕互联网消费陷阱 这些“坑”可千万别踩进去了

来源:成都日报 2019-03-15 02:49   https://www.yybnet.net/

消费者转发优惠微信却被非法搜集了个人信息、手机常用app消费时却被“大数据杀熟”、想省钱选择优惠互联网家装却遭卷款跑路……近年来,互联网带动的新型消费方式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消费陷阱,在3·15这个时间点,我们搜集、整理了当前互联网消费投诉最为集中的热点和套路,帮助大家避免“踩坑”。

陷阱 1

套取用户个人信息

如果微信群或者朋友圈里出现“转发此信息到微信朋友圈好友送礼物,转发即送不限量,是真的,我领到了……”“点赞99次,可获得本店××优惠”等信息,就要小心了,这些信息的目的可能是利用虚假促销套取个人信息。

业内人士指出,微信朋友圈的转发、分享有机会抽奖、集赞等行为很难界定消息的真实性,其中隐藏着诸多陷阱,比如附加消费、非法套取用户个人信息等。由于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消费者财产安全存在严重隐患。消费者由于技术上的弱势地位,即使发现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或滥用,也存在取证难、维权难问题。

建议:对于这样的活动谨慎参加,各种要求转发朋友圈的、让别人点赞、转发的,还是要先弄清楚商家的真实目的,不要为蝇头小利随意消费你的朋友圈。

陷阱 2

大数据“杀熟”

近日,某在线旅游平台“杀熟”事件登上微博热搜:有用户在该软件购买机票时,二次搜索较首次搜索价格高出近1500元,且显示无票。随后该用户在航空公司官网查询发现,同样的行程,不但有票,而且价格比该软件显示的价格便宜不少。虽然该公司回应称为程序BUG(故障),但也让此前备受争议的大数据“杀熟”问题重新受到关注。

何谓大数据“杀熟”?网友普遍认为是运营方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得海量的用户数据,据此判断用户行为偏好、消费能力、消费意愿等,进而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对不同的客户收取不同价格,最终获得更多利润。

建议:已经有网友总结出了避免大数据“杀熟”的大招。比如卸载重装、重新注册APP、频繁添加删除购物车商品、伪装价格敏感型用户、关掉软件定位功能、多找几个朋友一起购买比价等。

陷阱 3

预付费

近年来,互联网环境下预付式消费成为一种新型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打破了地域界限,促销方式更加多样化,但其中也隐藏着巨大风险,不良商家携款“跑路”现象时有发生。

2018年“双11”期间,有消费者在网上投诉通过小程序团购加油卡后商家失联。还有互联网装修公司借助新型技术手段,造成更便捷、更先进、更优惠的假象,在短时间聚集大量装修预付款后携款跑路,给消费者带来重大财产损失。此前有消协组织专门发出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高度警惕此类消费陷阱。

建议:应谨慎对待互联网环境下的预付式消费,或者降低预付额度,缩短使用周期,仔细核查此类商家资质和经营情况,对于短期或临时性的低价促销活动尤其要小心。最重要的是留存证据,保存活动页面截图、支付记录及其他相关消费维权凭证。

陷阱 4

会员陷阱

近年来,视频、外卖、网盘等各类互联网平台纷纷推出会员产品。会员越办越多,种种“套路”却接踵而至——不办会员就限速,办了会员依然广告不断。有网友反映,在成为某视频网站会员后想去追剧,发现还有“专属打造”的广告;会员准备听歌,发现可选曲目比非会员还少;会员要点外卖,发现专属优惠与满减活动不能叠加……导致越来越多“被套路”的消费者开始质疑自己办的是“假会员”。网络服务会员市场中存在的种种乱象正在不断销蚀公众的消费好感与信任。

建议:选择口碑好的网站和平台,知名网站和平台还是很注重诚信的。另外,一旦发现你办理的会员开始了上述“杀熟”套路,立刻放弃吧,因为一旦对契约精神漠视和丢弃,就会一味想着对消费者实施“精准榨干”。

陷阱 5

手机端视频会员价高于网页端

随着内容付费逐渐被网民接受,各大视频客户端在推出独家优质内容时,付费观看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有网友发现,开通某些网站视频会员时,使用手机App查询到的会员价格竟与网页端价格不同,同样开通一个月VIP套餐,网页端标价16元,手机端竟收费20元甚至更多。而且据网友反映,手机端开通会员定价高的问题普遍存在,会员年费差价最高竟达40元。

建议:手机视频端和电脑端为何不同价?业内人士透露因为部分用户使用苹果手机,苹果iOS端涉及分成和支付通道费问题,购买价格确实比安卓以及电脑稍贵,建议用户在安卓或者电脑端购买。

陷阱 6

互联网平台的消费返利

近年来,互联网还出现了消费返利骗局,网上也爆出了相关案例——万家购物、利市派、螃蟹云购、京广和、百家和购物、为了商城等等;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也曾多次发布风险提示,指出部分消费返利模式的购物平台存在风险,可能涉嫌传销或非法集资。然而,还是有不少消费者踏入这类消费返利骗局。

建议:正常的消费返现比例不会太高,毕竟商家还要赚钱。而“高额返现”本身不具有持续的可操作性,试想如果人人都买多少返多少,那么商家的利润从哪里来?务必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任何一种商业模式可以支撑商家长期免费提供商品。

陷阱 7

小心带“毒”二维码

在步行街、商场、超市等人员密集的场所,经常会看到扫二维码赢大奖送礼品的海报活动,一些群众忍不住诱惑纷纷打开微信扫一扫,扫码后需要安装软件或者填写个人身份信息等,这种扫码方式一不小心就很可能扫到“有毒”二维码,导致个人隐私泄露进而被犯罪分子盗刷支付账户。

在地铁站、公交站等场所,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人拿着二维码请市民帮忙扫码,理由多为创业兼职、做活动。这些二维码也可能带有病毒,一旦扫描并安装,钱财存在被盗刷的风险。

此外,租用共享单车时必须使用租车APP,有些假租车APP二维码粘贴在单车上,提示用户“更新”。扫码后看似安装了租车软件,其实手机却被植入了病毒。还有骗子制作出高仿共享单车官方网站的钓鱼页面,以完善身份认证等名义诱骗你主动填写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卡资料,从而进一步进行诈骗甚至盗刷支付账户。

建议:如果碰到优惠促销活动让刷卡或二维码,一定要考虑一下,千万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未经核实的二维码千万不要轻易“扫一扫”,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持警惕,一不小心可能就真的会扫到“有毒”二维码!

本报记者 吴纪涛

新闻推荐

最高检:利用互联网制假售假几成常态 2018年,全国有1.5万余人因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被诉;犯罪活动往往是团伙犯罪,彼此信赖,形成同盟

新京报讯(记者何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事关民生民利。3月1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表示,从检察机关办案情况看,制售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爱在夕阳中2019-03-14 15:24
评论:(警惕互联网消费陷阱 这些“坑”可千万别踩进去了)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