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团队发表研究成果,证实人脑能感应到磁场——受试者在实验磁场和环境磁场方向一致时大脑会作出反应。
截至3月28日,被打上“人类第六感首次被证实”标签的各类微博内容,阅读量达3.8亿,讨论超过5.5万条。
设计颇有新意
事实上,对磁场的感知,在一些动物身上已经有所体现,鸽子或者特定种类的海豚,都可以通过对地球磁场的感应,辨别方向或者实现“导航”。
对人体磁场的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前无古人”?它究竟如何证实了人类大脑能感应到磁场变化?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征解释说,加州理工学院两位教授检测所谓“第六感”的研究方法,并非全新技术,而是用脑电图描记器检测脑电信号读出大脑活动的常规方法。其新颖之处在于,他们使用了法拉第屏蔽笼,这种屏蔽笼是一种射频屏蔽三轴正交实验装置,能让科学家人为操控其内磁场的变化,进而评测人脑对外界的反应。
“实验证明,在施加特定方向磁场的时候,人脑会产生特定输出的信号,以此证明人类具有处理磁场信号的能力。”王征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加州实验采取的是阳性对照实验,从本质上来说,得到的是相关性实验结果,并非直接测量人类磁场感应信号,只是间接测量到磁场变化与人脑信号变化的关系。
缺乏直接证据
现实世界中,磁场无处不在,大到地球本身,小到仪器设备,连人体都会发出微弱的磁场。研究人类对磁场的感应能力,到底有什么用?
王征认同一种“大脑中存在一种磁感应蛋白/分子”的理论设想,并认为,如果没有这种蛋白或分子作为传感器来处理脑电信号,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机制能处理海量大脑信号、将其转换成神经元电活动信号,并形成完整的电信号通路。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告诉记者:“目前的研究成果中,从未报告过人脑中发现此类蛋白/分子。”
王征所在的实验室,重点使用超强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大脑功能活动,“我个人希望未来能找到这种磁感应蛋白/分子,因为人脑磁感研究一定要到更微观或直接的层面上去寻找证据,仅靠此次实验中的宏观方法间接推测人脑磁感存在,仍是隔靴搔痒”。
磁感并非第六感
磁场感应能力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感觉处理的能力。“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第六感,是认知、决策和信息处理层面的能力,这与磁感能力完全不同。从脑科学角度和心理学角度,十分容易区分。”王征解释道,“但也不排除一些场合作出的决策,也需与磁感能力有关联性。”
若能研究明白并使用一些方法去加强磁感,或许人类能借助它来帮助决策,达到公众所认为的第六感效果。“我个人倒觉得,人体磁感不要太敏感,否则身处复杂磁场环境中,会时刻受到干扰。”王征说。 (据《科技日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3月29日上午8时许,在金城江城区百货大楼公交站旁边的金城中路二巷路口,发生多起“电驴”、自行车滑倒事故。笔者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