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开学,“近视”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孩子们会发现,身边有的同学新戴上了“小眼镜”,有的同学“小眼镜”又变厚了。人们深刻地感受到:如何守护好“未来之光”,是全社会都需要补上的一课。
我国“小眼镜”人数惊人
教育部2018年7月发布了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其中,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
报告显示,我国四年级、八年级的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和65.3%,其中八年级学生视力重度不良比例超过30%。
此前,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与监测结果也显示:我国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45.71%、74.36%、83.28%、86.36%。全国近视眼中,中小学生预估超过1亿人。
《国民视觉健康报告》白皮书估算,2012年,各类视力缺陷导致的社会经济成本约6800亿元。如果近视人口持续增加,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领域,符合视力要求的劳动力会面临巨大缺口,将直接威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
2019年3月开学季,全国各地多所学校的“开学第一课”都选择了保护视力的主题。给孩子一双明亮的眼睛,这样的期盼正在得到回音——
2018年8月底,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成为国家行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家庭关注的科学防控体系正在构建。
为了摘掉“小眼镜”,全社会都已行动起来。
眼负荷过重是诱因
专家指出,造成近视的主要因素是眼睛的近距离负荷。学习、阅读、玩电子产品等所有近距离眼负荷都是诱因。
“近年来,学校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孩子近距离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和频率过大,加之日常用眼习惯不良,导致了近视的早发、高发。”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家伟说。
而作为主要视力干预手段的体育活动,多年来在一些地方仍然不充足。除了场地小、教学压力大外,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似乎是学校无法摆脱的“紧箍咒”。
此外,近年来电子产品的普及成了近视的“帮凶”。但也有一些案例表明,同样使用电子产品,有的国家近视率较我国并没有那么突出。
临床研究还证实,每天户外活动两小时或每周户外活动10个小时,都可有效降低近视发生、发展的概率。
多方携手保护孩子光明未来
儿童青少年近视成因复杂,这也意味着防控近视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孩子、医疗机构形成合力,才能营造健康的用眼环境。
“学校应该从保证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户外活动、每天两次眼保健操,监督学生的用眼行为、提供合理饮食上做起。”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学工处主任汪义芳说。
“只有多方携手,让孩子能有充足的白天户外活动时间、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合理营养,我们才能共护好孩子的光明未来。”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教授杨智宽说。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一家之言要是现阶段的环保治污能与将来的新村规划匹配契合,那现在的建设就算不上浪费资源,反而是一举两得。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