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以来,高校2019年自主招生密集启动,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40余所高校公布了自主招生简章。与去年相比,不少高校今年的招生规模明显下降,多校将报名门槛设定为“在全国中学生奥赛省级一等奖及以上”。也因为如此,今年的自主招生被认为是“史上最难”。
自主招生改革给了高校灵活选才的自主权,也为很多“偏才怪才”提供了更多机会。但自主招生按下启动键15年来,许多问题渐次凸显:自主招生中的“自主”二字,原本是为了赋予高校更多自由裁量权,可无论是自主招生考试演变成“小高考”,还是催生代写论文、买卖专利乱象,衍生大量招生腐败,都跟自主招生的制度设计初衷相悖,也让教育公平打了折扣。“自主”变成了暗箱操作的培养皿,加上会扩大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舆论对自主招生的态度也在转向。问题丛生之下,自主招生改革逐渐到了箭在弦上的地步。
在此情势下,自主招生收紧,会契合很多人对招录公平的预期。考虑到新高考改革已经来临,“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十二字方针,让高校招生已不再是仅凭一次高考成绩,而是“两依据,一参考”,自主招生的收紧,不意味着综合评价体系在萎缩。
接下来,在用多重手段堵死自主招生的寻租空间后,为确保作为“立交桥”式多元选拔评价体系重要一环的自主招生,仍能发挥其价值,有必要对其制度设计进一步完善,如在推进自主招生透明上继续下功夫,也对自主招生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加以再平衡。
说到底,自主招生在招生规模、优惠幅度上做“减法”,是为了在教育公平度上做“加法”。招生规模、优惠幅度等“缩水”,是为了避免自主招生“注水”。也希望随着自主招生制度设计越发完善,其功能性与公平性得到更好的平衡,进而对接社会期许。
(摘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新闻推荐
据江苏省昆山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信消息,3月31日上午7时12分左右,昆山综保区汉鼎精密金属有限公司加工中心车间室外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