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下午,“被绑架的手术”当事人吴梦在无锡病逝,年仅43岁。
去年6月,42岁的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吴梦,不顾医生劝阻,执意生下一子。
吴梦的老公王柯丁表示,没有想到当初的一个决定得到的是这样的结果,“老实说,不后悔是不可能的,如果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肯定不会让她生的。”
近日,记者来到无锡梅村她的家中,她的家中设置了灵堂,纪念横幅上写着“为爱活着”4个字。
许多网友也对吴梦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她不该拿生命去冒险,用“母爱”完整自己的人生,也有人对她表示了深切的同情,理解一位女人想做母亲的心。
“愿吴梦安息,愿她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争议:
高龄重病生子 引发关注
医生:希望此类手术仅此一例
去年6月,42岁的肺动脉高压患者、产妇吴梦不顾医生劝阻,生下一子,引发社会关注。产子后,无锡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团队给吴梦做了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同期肺移植手术,吴梦也成为了世界首例高龄肺动脉高压产妇肺移植手术的患者。
在术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当记者问她,走到今天,你后悔吗?吴梦表示,有点后悔。当记者问她,当初怎么想的?吴梦则表示,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只有两种:要么孩子生下来,我死了,很干脆;要么肺移植后就健康了。我没有想到在生和死之间有那么痛苦的过程。
据科技日报此前报道,2018年8月10日,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官网详细公布了世界首例产妇肺移植的救治过程。此前两天,手术主刀医生、该院副院长陈静瑜在长篇博文《沉重揪心的世界首例产妇肺移植》中写道,希望此类手术仅此一例。
世界首例产妇肺移植患者是一位42岁、被确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女性。怀孕初期,产科专家、多学科联合会诊意见等都不支持患者继续妊娠和分娩,患者却执意怀孕并在网上高调宣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妇产科主任张军教授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此类患者死亡率极高,妊娠时患者体内的血流动力学会发生改变,将造成肺动脉高压加重,心排出量增加,最终导致右心功能衰竭和全心功能衰竭。对于胎儿来说,会由于孕母的低氧血症,造成死胎、生长受限、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
“她对所存在的危险是清楚的,但她仍旧心存幻想。”无锡市一位妇产科大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肺动脉高压是妊娠禁忌症,其实很多患者是听从医生建议的,但对这种罔顾医学科学一意孤行的行为,医院难以拒绝救治,而且还要尽全力救治。
患者不仅将医院的专业意见抛诸脑后,还“先声夺人”利用自己网红的身份,通过视频表示自己如果能生产成功,将给所有的肺高压患者带来希望。
专家认为,这是一种罔顾科学的投机心态,对病友也是极危险的误导。
遗憾:
因感染去年12月就住院了 日前去世
医生:她拒绝必须的用药治疗致肺感染
在很多人看来,这恐怕是一个医学奇迹,这个期盼孩子到来的家庭也迎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然而,吴梦的丈夫王柯丁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吴梦因为感染在去年12月17日就住院一直没出院,本来打算二次换肺,后因身体状况差而放弃。
今年4月1日,她在从医院回到家的途中去世。
陈静瑜次日发布微博称,“本来吴梦去世了,让她安息不便再打扰了,所以我不想评论了。但媒体的高度关注,作为一个大家关注的事件,使得我不得不谈下她的死因。”陈静瑜在他的微博中提到,吴梦术后享受了很短暂的母子快乐时光,但肺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容易诱发感染,所以受者必须遵守医嘱加强随访,但吴梦是位极度“作”而“自信”的女人。
“她对医生抗感染用药不信任,觉得术后花费多(客观上第一次肺移植费用多,许多费用无法报销),她拒绝必须的用药治疗,导致双肺反复感染,诱发慢性排斥,她甚至不遵医嘱不吃排异药,请精神科医生会诊有性格分裂。”陈静瑜表示。
陈静瑜无奈地表示,医生一心赴救只能救她身体的疾病,但救不了她的心灵。
■ 新 / 闻 / 评 / 论
吴梦留给我们的,有痛心、有警示,但也有人性的影子
不听医嘱坚持手术,术后又不听医嘱拒绝治疗——吴梦前后行为上的反差,不仅让医生陷入巨大的困境和无奈之中,也亲手让自己的生命一次次面临濒死考验。
这样的举动和结果,恐怕很多人都难以理解:与那些遭遇突发事故时,用生命守护孩子的父母不同,吴梦的“为子献身”看起来更像一场刻意营造的悲剧。
在这场悲剧中,吴梦一人担当了导演、编剧和主演,所有人都成了必须无条件配合的配角——丈夫、医生、孩子、家人。
从这个角度看,吴梦的确应“命责自负”。当她选择做一只扑火的飞蛾时,她就应承担起最坏的结果。我们也不应该去鼓励任何人,为了爱或者为了“繁衍”,将自己的生命主动置于如此绝境。
可如果我们把这些理性、常理先放在一边,尝试去追问,她为何拼死都要为丈夫留下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为何能够承受这些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和非议?
恐怕答案不仅是一句轻佻的“作死”所能涵盖的。
“网红”“舍命产子”“道德绑架”——当我们撕开这些冰冷且带着倾向性的标签,去凝视吴梦本人,去凝视人性的复杂,去凝视生命在死神面前的挣扎与无力,我们或许就能少些苛责,多一丝理解。
2013年11月,吴梦的肺动脉高压症病发,医生推断她的生命可能只剩4年。4年,这是一张“死亡通知单”,是一场不到1500天的“死亡倒计时”。
刚开始的吴梦是积极的,她选择用文字记录她与肺动脉高压症的生死挣扎,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此病症,提早预防。
可是当倒计时一点点临近,在2017年的临界点上又发现自己怀孕时,吴梦选择“一命抵一命”,果真就是“胡闹”吗?
我们总劝别人要理智一点。但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人工智能,就在于人无法做到完全以精密的“算法”来做决定。
在人的意识中,有感情、有冲动、有倔强、有恐慌,这些与理智在一种纠缠的状态下同在,任何时候都难以割裂开来。
而在孩子降生以后,吴梦对继续治疗的回避和放任态度,恐怕也并非“疯狂”:一个人在历经了身患罕见疾病、死亡宣判,又在手术中“丢了半条命”,而孩子也已经顺利降生时,她的无力甚至自暴自弃,虽然未必可以被理解,但至少值得被包容。
归根到底,人性的深邃有时真的让人难以捉摸;而医院,也是最检验人性的地方。作为常人的我们,尚且在积极与颓唐、奋进与怠惰、任性与妥协、自私与利他之间犹疑着、摆动着,更何况一个耳边响着“死亡倒计时”的病人。
吴梦留给我们的,有痛心、有警示,但也有人性的影子。是否认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但既然吴梦本人已经付出生命代价,再多苛责,已是无益。
“愿吴梦安息,愿她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陈医生的话,或许是我们最恰当的姿态。
(综合央视新闻、科技日报、澎湃新闻、扬子晚报、新京报等)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李晨整理案情:周老汉酒后驾驶电动自行车摔倒在机动车道内,同向行驶的小吴、小王驾驶的两辆重型自卸货车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