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明芝
奶奶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
奶奶享年92岁,是我见过的家族中辈分最高的人。因为在我出生之前,爷爷以及更早的先辈均已离世。奶奶出生在1917年,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兵荒马乱,目睹了许多家庭的家破人亡。因此,奶奶很明事理,她不仅支持爷爷加入中国共产党、捐出家产支持工作,而且情况紧急时还要挑起“交通员”的重担。奶奶从小就裹脚,“三寸金莲”伴随她的一生,诸多不便可想而知。而我的爷爷时克华烈士,1950年3月9日,在岑巩县羊桥乡指挥剿匪作战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从此,彻底地把他的双亲和三个幼小的孩子永远地丢给了奶奶。
早些年爷爷“南下”,在最初的五六年里杳无音信,在那本来就缺吃少穿、苦难深重的年代,家中老小,何以度日?尽管我的小脚奶奶辛勤地劳作在几亩薄田里,还是难以养家糊口,我的老爷爷、老奶奶以及叔叔和姑姑,在爷爷离家不到四年的时间里相继离开人世。
奶奶独自忍受着接连失去亲人的痛苦,打起精神,更加勤劳地劳作,承担起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责任,历尽艰辛,才把幸存下来的唯一儿子——我的父亲养大成人。恶劣的生存环境逼迫她不得不“向外长出尖刺、对内丰富羽毛”,艰难地保护着儿子,坚定地守护着家……这才使得历经两代“单传”的家族得以延续。
我的奶奶聪慧过人。在几十年的艰苦岁月里,她能把野菜、树叶变着法地“骗”到家人腹中;能把当年唯一丰富点的“口粮”——地瓜做成很多花样:蒸鲜地瓜、煮地瓜干、清炒地瓜叶、地瓜丝。
从我记事起,基本是吃着奶奶做的一日三餐长大的。随着改革开放后生活的好转,她的厨艺就显得更不一般了。特别是她老人家做的手擀面,粗细厚薄很是均匀,十里八乡难寻对手。奶奶勤学好记,直到80多岁高龄,还能揽着最小的曾孙背诵三字经、讲神话故事,可见其智力不寻常。
我的奶奶,也是一个很“抠门”的人。困难时期,偶尔腌一次鸡蛋,如果出现几个臭的,奶奶绝对舍不得扔掉,并告诉我们“喜欢吃臭的”;如果我们不小心把干粮掉到地上,她肯定会捡起擦去上面的土自己吃掉……我们也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自然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我的奶奶还非常懂得“养生”。她喜欢吃各种各样的蔬菜,哪怕只是水煮白菜,她也吃得津津有味。她喜欢吃各种各样的粗粮,特别钟情高粱米。她一生少有灾病,直到最后可谓无疾而终。今天,已无从考证她这些生活方式的由来,但对照现在的养生知识,却是非常受用,忍不住唏嘘感念。
我16岁离家上大学,毕业后工作、结婚、生子,一直忙碌,不曾停下脚步。蓦然回首,奶奶已离开我们整整10年,我也年过半百。和奶奶相处的点滴时常浮现在眼前——五旬的奶奶靠在门框上盼望唯一的孙女赶快放学,帮她穿针引线或挑出眼内倒睫;六旬的奶奶踮着小脚跑到胡同口,等待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看她的孙子孙女;七旬的奶奶与回家看望她的孩子们亲热几句,就非要拄着拐杖去院子外面看护车辆;八旬的奶奶虽然主要靠声音辨别我们,但仍然脑清耳聪,谈笑风生……
人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些阅历,才能理解一些事情。现在的我,深深理解了奶奶当年看到水塘边儿子的鞋而没有儿子身影,以为儿子溺水而拼命喊“救人”时的恐惧;深深理解了有一次过年那点不多的肉不慎被狗偷吃后,奶奶捶胸顿足的那种心疼;深深理解了奶奶为什么经常自言自语地走来走去,走来走去……现在的我,真真体会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滋味……
我的小脚奶奶,就是这么一位平凡而坚强,慈祥又伟大的女性!我为有这样的奶奶而自豪,我也愈发想念她——为这个家倾其一生的奶奶。
新闻推荐
4月3日,山西省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上诉人张志雄等人共同或分别犯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9项罪名一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