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记者 刘宇轩 董瑞丰)人体免疫功能已为人所知,但植物如何抗击外来病菌入侵?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植物防控病 虫 侵害“ 哨兵”——— “抗病小体”的存在及其工作原理,为提高植物抗病性、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提供了理论支撑。该研究成果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
该项成果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俭民介绍,早在2 5年前,科学家们发现了植物细胞内发挥免疫功能的“抗病蛋白”,但多年来却一直未能破解“抗病蛋白”如何防控病菌侵害这个“谜团”,这项最新研究解释了这一防御机理。
原来,“抗病蛋白”可经一系列中间过程生成“抗病小体”。在受到外来病菌侵袭后,“抗病小体”可直接在细胞质膜上发出“自杀指令”,让植物细胞与病虫害“同归与尽”。周俭民表示,“抗病小体”很可能就是植物细胞死亡和免疫执行者。
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的重大威胁。我国每年因病虫害损失的粮食相当于2亿至3亿人一年口粮。为减少病害,部分地区长期、大量施用农药,据了解,我国耕地面积仅占全球的8%,但农药施用量却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
该项成果的另一位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柴继杰说,长期大量的农药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残留农药也会威胁餐桌安全。在少使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稳定产量需要依靠农作物自身的抗病性,而提高抗病性,必须首先认识植物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这便是这项研究的价值所在。
英国皇家学会会士 索 芬﹒ 卡蒙(Sophien Kamoun)评价说,这一研究给植物免疫领域带来众多启示,让我们在实现设计植物抗病基因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将更好地服务于未来农业生产。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记者刘曲)无论在全球哪个地方,女性几乎都比男性活得长。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其中主要原因包括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