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荷
这季节,落英缤纷,走着走着,就会忽遇一阵花瓣雨,让人不忍下脚,不忍离去。这情景,不由得让人想起大观园里的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的一个重要章节,为此曹公还特地写了一大段的《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葬花词》的开篇,“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葬花词》的末尾。里面一脉贯穿了股幽怨悲凉之气,读来让人心灰意冷生无可恋。如此的肃杀,真不知该说好还是不好。
也许这都是“葬”字惹的祸。“葬”,它的甲骨文字形就是把尸体埋在地下,地上已长出小草。现在的“葬”字,直接演化于甲骨文,依稀还能看见甲骨文的影子,特别是中间的那个“死”字,尤其让人惊心。啥是死,死是永别,是永不再见啊。
有人说,文学艺术应该有着春风化雨之功,或催人奋进,或润物无声。那些纯属或亢奋或哀怨的个人情感发泄,自己玩味玩味尚可,若真拿出来以飨大众,未免有些像是垃圾食品,爽口倒是爽口,非但其自身没什么营养价值,倒还有可能贻害人的身体,把人带入歧途。
文学作品,对人的思想情感、三观走向影响巨大。人是感性的生物,很容易被感染、带入,所以才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才有陈晓旭一辈子都没能走出林黛玉的孤高清冷。成也黛玉,败也黛玉,陈晓旭的一生,何其有幸,又何其不幸。
有理解才会有共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当世所要面对的生活。如果不曾从锦衣玉食到流落街头,如果不曾从百娇千宠到寄人篱下,就不足以懂得曹公,不足以懂得黛玉,不足以懂得《葬花词》。一曲《葬花词》,风刀霜剑里,黛玉葬的是花,又何尝不是自己少年心事,少年芳华。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这是一个失去父疼母爱的豆蔻女儿,在一个封建没落人事纷杂的大家族里,内心的呐喊与挣扎。所以,《红楼梦》不是一遍两遍就能真正读懂的,葬花词不是一遍两遍就能走进黛玉内心的。原来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也会有人活得艰难,有着不足与外人道的酸楚。
这是属于黛玉的落花春天。但也不是人人都伤花感草心若纤丝。想起同为红楼女儿的史湘云,则活出另一番的景象。喝醉就喝醉了,芍花荫下睡着就睡着了,任你桃花、梨花、牡丹花,开便开,落便落,与我了无牵挂,活得是一个率真潇洒。
为此,关于花开花落,姐妹俩还有着迥然不同的看法。湘云的眼里,落就落了呗,明年还会再开的,而黛玉的眼里,既然明知会落,何必还要开。同样的花季少女,一个悠悠然然,一个幽幽怨怨。而她们同是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女,衣食住行都要仰人鼻息。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按说,她们一个是贾母的侄孙女,一个是贾母的外孙女,相信贾母更会多疼爱黛玉一点的。爱屋及乌,黛玉毕竟是老太太最疼爱的女儿的女儿。
看来,人的一生,最终活的还是个人的心性。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与她们同时代的龚自珍老先生,面对花开花落时的从容与豁达。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本就是生命的一种自然轮回。时代不同了,悲情的黛玉已走进她的历史。这一阵如雨般落下的花瓣,自有大地收留,之后便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开始另一场花开的征程。
明年见!
新闻推荐
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1.12亿人次道路交通事故同比下降25.2% 清明假期红色旅游热情高涨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记者胡浩)记者7日从文化和旅游部了解到,综合各地旅游部门、通信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上报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