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时代起,我就喜好淘书、购书、藏书。工作后,有专业上的教材和一大堆文学书籍、日记、订购过的杂志报纸与其他五花八门的杂书,却因始终没有像样的场地和书架,都是打包装入纸箱和编织袋居多。因此,便有了“规模庞大”的二十个编织袋左右的各种书籍,不论到哪儿,总要占据房子的一角。
然而,这看起来有点“冠冕堂皇”的摆设,却为志大才疏的我惹来过不少非议。最大的原因,无非就是“明眼人”一看便知:藏书虽众,但能通读甚少,未免有点迂腐读书人装腔作势的嫌疑。无奈地承认,这种看法是对的。因为对于我“收藏”的每一本书,能从头到末通读的还真是不多,甚至时间久了,有些连书名也记不住。老爸有时会调侃我:“放一把火烧掉算了,省得见了心烦。”老妈也叹气说:“这么多书,看得过来么?不如留几本有用的,剩下拉去卖了换几个小钱,也好给家里干净整洁些。”
听妈妈的话,我曾试图亲手清理掉一部分。然而,拿起这本瞧瞧觉得不错,拿起那本翻翻也不乏参考价值,来来去去,于心不忍地整理半天,也最多整理出一个编织袋的所谓“垃圾”,剩下的“宝贝”阵容依然强大。对待这些数量庞大又“雪藏”许久的书,我自有跟它们相处的观念与情怀,那就是:纵然不能全部通读,但哪怕一本书里只看过一两句话是佳妙致用的,那么久藏此书也就值了。
须知每一本好书都是蕴含能量的,当我站在书堆旁边,品阅着大师们的文字佳酿,与他们穿越时空进行“心灵对话”时,我的心静柔舒怡却能获得力量。如此,有书堆为伴,不仅有个读书人“装模作样”的架势,还能不时获得难以言状的巨大能量的感染和护托,而在精神上有了底蕴和“安全感”。这才是我虽不能通读每本书,但却对藏书乐此不疲的真正原因。
新闻推荐
新华社武汉4月10日电(记者徐海波)阳春三月,位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望天湖畔的闻家铺村,被成片的金色油菜花包围着。一幢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