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小青讲故事,尤其是合村的故事。小青的讲述简单、质朴,既有忧伤,也充满诗情画意。这是他的散文集《一抹炊烟蓝》告诉我的。
相较散文集里其他几辑作品,我特别偏爱第一辑《弯弯的合村河》。并非别的文章不够好,只是,“弯弯的合村河”里传递给我的信息,特别入味,特别适合我的审美。或者说,特别跟我的气场相符。因为,我也是从乡村走出来的,我也曾带着两脚新鲜的泥土,给城市光洁的彩砖路面,印上羞涩的乡村痕迹;也曾跟在货郎担后面,被糖豆的香气一路勾引,再眼巴巴地看着货郎的身影,让夕阳带到天远地远;也曾在月黑星白的夜晚,听着鬼故事不敢回家;也曾于村边小河里摸鱼捉虾,游泳戏水;也曾钻到床底,把爸爸珍藏的图书悉数拿出,送给小伙伴们叠纸摔炮……小青的文字,一下把我带到童年,带到成长的时光,仿佛,我再一次走近故乡的土地,感知泥土的醇厚,聆听庄稼生长的声音,被漫天落日的红晕迷醉,被暮归农人肩扛的农具迷醉。
可以说,小青文字带来的魅力,让我的阅读,充满着神奇和快意。比如那篇《下放学生》,和我的记忆非常吻合。我曾在长篇小说《农民的眼睛》里,设置了男主人公爱上下放学生的章节,当然,这场爱情是以悲剧收场的。是女下放学生开启了男主人公对爱情的审美,并让他定格在这份审美里不能自拔,以致耽误了他的终身大事。在我的故乡,“下放学生”全部来自上海,他们是文化、时尚、美丽的符号,因为来自大城市,他们的穿着举止,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势,都会给闭塞的乡村带来亮眼的色彩,带来一片欢呼。如果一个乡村人被称之为“下放学生”,那说明你漂亮、潇洒,与众不同。小青的这篇《下放学生》,书写了“上山下乡”时代,中国乡村纯朴的村人村事和善意情怀,把一代人的温婉记忆打捞出来了。而《中街唐家》蕴含的丰富故事,则让人读之浮想联翩。这篇作品,充满传奇色彩,因经商富甲一方的唐家,门庭热闹,亲朋众多,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临解放时,因为遭遇土匪一次次的抢劫,居然被抢劫成了穷人,从而因祸得福,划为“下中农”成分,躲过了那个年代遭批斗的劫难。改革开放后,唐家后人经商的基因逐渐显露出来,后代们都成了有出息的人,在商场做得风生水起,成绩卓越。唐氏传奇故事,如果放置在电视剧或小说里,绝对可读又可观。而小青于不动声色中,仅以散文的笔法,轻点文墨即能娓娓叙述出来,可见其文笔力道的老辣娴熟。
小青散文的特点之一,充满着怀旧色彩。有人说,这是个全体国民高度怀旧的时代,渐行渐远的村庄,慢慢消失了的乡村手艺、老屋、古街、老字号,都洇在越走越快的时光里。《防震棚》《一批黄布伞》《手抄本》《假领》等篇章,有着鲜明的不可复制的时代烙印。八O后的年轻人,估计不清楚什么是“防震棚”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家家门前搭建防震棚,成了不可缺失的点缀。记得上小学时,我们全家挤住在防震棚里,那种逼仄和拥挤,让人觉得迷惑而新奇;煤油灯把棚子熏成一大片黑,已成遥远的记忆了。而“假领”则是那个时代最时髦的元素。假领的作用就是装饰,一件外衣里面,可以隔三差五换上不同的假领子,给人的感觉,你有不同颜色的新衬衫。真佩服发明假领者的天才,是什么神功让他具有此等妙思奇想?
前面说过,我喜欢小青《一抹炊烟蓝》里第一辑的作品,因为那些作品里也糅合了我的儿时记忆。但从感人至深用情至醇的角度来说,他的另一辑《火红的小马甲》,则更让我感动。特别是他书写爱情的章节,充满着率性和真情。从相识、相恋到成婚的描写,细致而情意绵绵。读他这部分作品,宛若在品鉴一帧旧照片,照片上的男女,青春的容颜里,有着被爱情滋养后的活色生香。
书写家人的篇章,也十分感人。
父亲的病逝,母亲的辛劳,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依相随,虽然用墨不多,却各有性格,跃然纸上。小青对乡人村事的书写,把握住的是一个情字,他讲究的是真情。好的作品,几句话,就能把人的眼泪弹拨出来,小青这一点做得很足很到位。
尽管大家对散文的评判,各有千秋,但有几点却是散文里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一就是要融注真情。无论是小说或散文,可贵之处是感人的细节。小青的散文里,充满真性情,是无遮拦的讲述,就像是跟老朋友谈心叙家常。散文写到如此平实,不做作,以细节和真情感人,就是成功。其二是叙事要张弛有度。小青的散文,撒得开,收得拢,纵横捭阖,收放自如,文字富有弹性。其三是信息量大。小青的散文叙述,可以从任何一个场景或时段切入,无论是叙事和议论,他的文字像魔棒一样,闪烁出妩媚和光彩。
窃以为,散文是所有文体中最自由、妩媚,最调皮、灵动的文学形式。散文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和日常性。词汇是公共资源,如何以散文的形式消费它?每位写作者,各有各的妙招。比如,站在大海边,内敛的人会慨叹大海的苍茫无际,活泼的人则赞誉海涛的激扬有声。比如,悲伤的人看到秋风乍起落叶缤纷,忍不住叹息落叶有情流水无意;而乐观者看到的则是枝头硕果的明媚饱满。所以说,有什么样的文采、胸怀、学养和智慧,便会生成什么样的文章,对词汇的合理使用,使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貌;每一篇散文,都有其特定的姿势和代码。
魏文帝曹子桓对文学建树颇深,他给文章的定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好的文章关乎到国家社稷人民安稳,是一件伟大的事业。平常之人,虽不能以一篇文章改变时代,但好作品就像熨帖脾胃的茶饮,给阅读它的人,带来开智润心的效果。
小青的文字便是如此。
新闻推荐
(本文作者胡翌霖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本文根据作者意愿按照CC-BY协议发布。)2019年4月10日,人类拍摄的第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