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万买个车,一公里没开(发动机漏油),让我更换发动机……”近日,一段奔驰女车主哭闹维权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老实人受欺负,撒泼哭闹才能有效维权,这位女车主的维权经历不能不令人反思。
美女硕士,说话客气有礼貌,全程不带一个脏字,摆事实、讲道理,如此与众不同的哭闹维权,获得网友“一边倒”式的大力声援。很多网友只听“一面之词”,就称赞这位车主为“女英雄”、最美“泼妇”、维权者的“骄傲”。然而,如果可以保有体面、理性维权,谁又愿意去哭去闹呢?
从视频反映的情况来看,女车主在坐上引擎盖哭闹前,曾多次与4S店协商解决问题。4S店工作人员一再改口,解决问题的时间从3天拖到15天,解决方案也从之前的退款、换车、补偿,变成国家“三包”中的“包修”,即只能免费更换发动机。
事实上,国家“三包”还规定,修车超过5天,商家应当给消费者配备用车。依照我国相关法律,如果车子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车主依法可获得3倍赔偿。商家只谈“包修”,不提质量问题及赔偿,对备用车问题更是抛开国家规定,只看“各个店的情况而定”,显然是双重标准。好在当地监管部门已及时介入,并对涉事4S店涉嫌的质量问题开展立案调查。
国家法律法规对商家有利的,就拿来搪塞消费者;对消费者有利的,商家就抛开法律法规自行其事,这种情况在汽车销售领域并非个例。以此次维权事件中曝光出的1.5万元“服务费”为例,这项费用交给个人、不开发票,早已被不少媒体曝光为“违规收费”“于法无据”,却依然普遍存在,成为游离于监管之外的行业“潜规则”。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哭闹维权立竿见效、理性维权“久久无功”,是一件令人汗颜的事情。终结“哭闹维权”的尴尬,应当让监管部门、让国家法律法规,发挥出应有的监管效力。监管部门要把维权服务送到每一个侵权行为可能发生的交易场所,送每一个消费者手中,不留死角;对一再恶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要依法依规从严查处,不留余地。
此外,相关部门对消费侵权案件的查处,应当及时向消费者反馈,避免消费者因为迟迟得不到反馈,产生“投诉没用”“政府不管”的误会。
每个消费者都应当拿起法律武器,而非撒泼哭闹的一时意气,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法治监管真正发挥效力,才能让理性维权大行其道,让消费者既能依法有效维权,又能保有体面和尊严。
执笔:贾学蕊
新闻推荐
新华社哈尔滨4月16日电记者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公安部门获悉,牡丹江市政府原副秘书长程鹏于2019年2月26日失联,程鹏涉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