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表扬和奖励,也需要批评和惩戒,就如树木生长需要培土浇水,也需要剪枝除虫一样。面对现在这些更开放、更有个性、更有创造力的学生,有些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不敢指出学生在行为规则上的错误,甚至期末评语连一句批评的话或忠告都不敢写。这其中原因应有对学生权利过度解释、对“管教”的种种误解以及教师“管教”风险的过高估计等。批评教育尚有顾虑,惩戒教育就会慎之又慎。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最大的失败莫过于只教书不育人。没有惩戒教育,我们就无法让学生形成规则和法律意识。对于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惩戒教育是矫正其不合规范行为的一种外在动因和有效方式。尽管如此,教师要手握“戒尺”不逾矩,心中真爱,让“戒尺”在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首先不要把惩戒、体罚两者混为一谈。惩戒与体罚的根本区别在于,惩戒旨在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增强为自己过失负责的责任感,而体罚不过是教育者宣泄个人情绪。惩戒是无损身心健康的适度处罚,体罚则是教育者毫无顾忌对学生身心恶意侵犯。惩戒是让学生心悦诚服地不愿再犯类似错误,而体罚是让学生不敢再犯类似错误。
其次,教师要把握惩戒的尺度。一是要避免粗暴的批评和毫无根据的指责;二是严禁伤害学生身体和自尊心;三是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个性差异及当时的心境等因素。
惩戒要讲究批评的艺术。教师应都很熟悉这个典型的故事: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校长时,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陶先生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学生早已等在那里。陶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奖给你。”接着,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时,学生流下眼泪,说:“校长,我错了……”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颗糖:“这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陶行知把“糖”当“戒尺”,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指责、打骂,更看不到那条抽打的“戒尺”。类似把“糖”当“戒尺”的例子还有不少。
手举“戒尺”,心中有爱。从上述例子,我们应该看到,犯错的学生大多数在心理和道德观上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用泥块砸同学,是因为同学欺负女生。教育惩戒的前提是对学生有真爱,真心爱护学生的老师绝不会滥施惩戒,即使严厉批评学生,那恨铁不成钢的眼神也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决不是来惩罚他们的。
新闻推荐
(上接1184期)一、刑事犯罪基本知识农村存在一些常发性的犯罪现象,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村村民的合法权益,也为了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