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百态社会 > 正文

社交媒体上有人为了红哗众取宠 有人因一心科普红了科学网红大爆炸

来源:济南时报 2019-06-16 14:12   https://www.yybnet.net/

B站上的“中二所”

高处落下的雨滴为什么砸不死人?人山人海的旅游景区怎么排队能更快进入洗手间?在中科院物理所,有一群思考这些问题的年轻人。3个月前,他们在B站开起了直播。在这个以二次元文化著称、75%的用户低于24岁的平台上,直播人气最高的一次,有144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因为“中科院物理所”的名字被抢注了,他们给自己的账号取了个有B站特色的名字“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网友戏称他们为“中二所”。

当代“十万个为什么”

每周三晚上8点,这群年轻人都会聚集在中科院物理所的一间实验室,向B站观众直播。相比其他精心准备的直播间,这个直播间寒碜极了。照明设备是最大一笔支出,黑板两周前才到货,直播间里有时还能听见隔壁实验室里压缩机“动次打次”的声音。

“我们不会特别设计什么,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王科告诉记者。

一次直播恰逢森林火灾频发,他们给观众演示了一个反直觉的实验——烧纸产生的烟没有向上飘,而是像水流一样顺着纸筒向下流动。借助这个实验,他们解释了火灾中,死者往往不是被烧死的,而是窒息而死的,同时提醒观众,遇到火灾时一定要用湿布捂住口鼻。

更多时候,引起他们注意的,是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为了弄清怎么挑西瓜,团队里的博士生王恩给西瓜做物理建模,分析应该怎么科学地拍西瓜,什么频率的声音对应怎样的成熟度。

进驻B站3个月后,这个账号已经积累了超过30万粉丝。除了B站,这个团队科普的平台还包括微信、知乎、抖音等。微信后台的粉丝留言几乎成为了当代《十万个为什么》。在各个平台,常有粉丝在“不科学”的问题下召唤他们,问“中科院物理所怎么看?”后来,他们干脆把有科学含量的问题集结成每周更新的问答专栏。很多人留言“过去18年的物理白学了”“原来物理可以这么简单有趣”。

“谁会想在B站看科普?”

在B站直播的点子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科普团队成员也都是B站用户,但这些年轻人上B站大多是看鬼畜视频,“就是个娱乐搞笑的地方,谁会想在B站看科普?”

他们一开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B站上传了几个视频,直播做了一些趣味小实验。第一个视频上线不久,就收获了30多万的观看量,那时他们的粉丝数还不足10万。有一次,李治林在直播间询问观众的年龄,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初高中生和大学本科生。

这群习惯了和规律打交道的人,也说不清楚什么东西会火。他们像做实验一样一点点摸索规律。在知乎,他们会选择更“硬核”的内容,放很多专业名词和公式在文章中,但在微信里,他们走的路线截然相反,用一种很“皮”的方式谈论科学:用物理公式推出有情人终将分手,分析最时兴的影视作品里的科学知识或疏漏错误……

“科普得让更多人看到才有意义。研究所不应该把自己框住,不能总拿旧思维对待新事物。”这个科普团队的负责人,中科院物理所综合处副处长成蒙告诉记者。

他们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争取早日加入B站的“鬼畜全明星”。“这样能让更多人接触科普。”李治林画风突然严肃,“我们培养的,可能是中国物理的未来。”(据《中国青年报》)抖音里的“教书先生”

每个视频向波都会加上一个“万物皆化学”的标签,为了讲明白“响屁不臭,臭屁不响”,他录制了“放屁中的化学”。将一枚钉子架在一块有机玻璃板上,用锤子轻轻敲击钉子后,玻璃上瞬间绽放出一棵发光的树。这段被称为“束流树”的实验为陈征的抖音账号带去不少人气。在抖音上,像向波、陈征这样的科普者,每天有2.5亿的用户在等待着他们的更新。

“0”到“100”

在抖音科普以前,北京交通大学光学博士陈征是一档电视节目的科学顾问。他发现节目一到原理讲解部分,收视率就断崖式下跌,实验展示开始时,就缓慢提高,收视率曲线是一个锯齿状。“我拿出100分的东西,可是别人一眼都不看,那我的输出就是0。可要能把专业标准降低到60分,公众哪怕只能接受50%,也比0要多得多。我得出了这个逻辑。”

讲解陀螺转动时不易倒下的原理时,陈征为了方便粉丝理解,用了“惯性”这个词。“其实那是不严谨的,但要说清楚这件事,你至少要懂什么叫角动量,什么叫力矩。”

视频发出后,评论里炸开了锅。有人骂陈征“江湖骗子”,“你懂不懂这个叫定点转动”。陈征只好重新拍摄了一个利用大学物理原理讲解的视频,又有人留言:“你讲的什么玩意儿我听不懂。”

“从有人骂你江湖骗子到有人说听不懂,这就是科普面临的现实境遇。”他的解决之道是,在同一个实验后针对不同人群发布差异化内容,“就像分为小学版、中学版、大学版一样”。

在镜头照不见的地方,陈征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早晨7点送孩子上学,8点钟回校上课,下午2点开办讲座,晚上备课看书,凌晨1点睡觉。拍抖音视频只能在时间的缝隙中进行。

比较规矩的拍法是在他家客厅的桌子上拍摄,其他时间只能在火车上拍一段,在飞机上拍一段,在宾馆里拍一段。自拍杆和手机前置镜头是他所有的拍摄工具,他自嘲自己的视频“很low”,但也在传递一种他所追求的现场感。“只有当大家看完视频自己去试试的时候,这个东西才真正深入他们的心里。”

万物皆化学

“人生啊,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藏的:咳嗽、贫穷和爱。”这是一堂化学课,普通话不太纯正的授课老师在墨绿色黑板上勾画出一条多巴胺曲线。教室里的笑声和多巴胺曲线一样不断起伏。这堂主题为“恋爱中的化学”的课是高中化学老师向波的一次教课尝试。除了所带的三个班外,向波还有540万个学生。

在录制“恋爱中的化学”时,有人将他的内容截取发到了抖音上。向波一开始认为抖音这个平台和自己不会产生任何交集,“以前我就看上面有一些女生,蹦蹦跳跳,对个嘴型,没意思。人家玩抖音是放松的,你给人家讲课,这不好啊”。

他没有预料到,一个高中化学老师的教学尝试,影响到了屏幕另一端的百万人。那则视频的反响很好,很多人喜欢他的教课风格,表示对化学有了兴趣。向波决定开始在抖音上科普化学。绝大多数视频是向波的课堂实录,视觉中心是许多人再熟悉不过的讲台和一支粉笔,底下坐着向波班上的学生。

每个视频他都会加上一个“万物皆化学”的标签,生活中的现象是他的授课素材。晚自习时,他注意到一些学生不吃正餐,只吃苹果作为晚饭,他讲“减肥中的化学”。班上部分女生想尝试化妆,还关注美白,他就阐释了美白中的化学常识。看似反常规的教学内容是向波所认为的生活最真实的主题。

“如果当年我有这样的老师,也不会厌恶学习。”一个网友发出评论。(据人物周刊微信公号)

新闻推荐

父亲的《聊斋》

我父亲有一部心爱的《详注聊斋志异图咏》,这本书最早由清末上海同文书局石印,全书十六卷,以青柯亭本为底本,吕湛恩注。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社交媒体上有人为了红哗众取宠 有人因一心科普红了科学网红大爆炸)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