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嫁女儿,男方家人遵从旧俗,要回乡下老宅子办酒席。因为远在临县,佳期当天,父亲带我们早早地开车前往。标准的双向四车道,路旁绿树成荫,车似在翠色甬道中穿行,不论转向哪里,都堪称“最美乡村公路”,父亲一边看一边夸赞不绝。刚进村子,远远就看到村中一排红帐篷,那里人头攒动,一派喜庆。
帐篷就搭在男方家门口,与接待的人寒暄后,我指着门前好奇地问:“怎么这么多红帐篷?这些忙着做饭的人都是请来的亲戚吗?”身边人笑了:“不是的!现在村里的人大多出去打工了,没那么多人帮忙,但是,结婚这样的大事仅次于过年,肯定得请上众亲友来家里热闹热闹。所以,就有这种专门的团队上门,一条龙服务。你慢慢看,比你们城里热闹多了。”“哦,哦。”我开始打量四周,虽然来客越来越多,但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帐篷附近有两辆厢式小货车,一个两人抱不过来的硕大塑料水桶,桶身外接水龙头,洗涮非常方便。而那些搭起来的红帐篷就是为宴席准备的,好玩的是,帐篷上面标有“操作间”“签到处”“一号包厢”“二号包厢”等等。
“操作间”那间帐篷基本就是一间厨房了,里面有煤气罐、灶台,厨师若干。另有三个人择、洗、切、煮。已有烧好的鸡鸭鱼肉,一大盆一大盆地摆在长条桌上,甚是壮观。
宾客一到就被人引到“签到处”登记,随即有人大声喊道:“亲友一行数人,入座某某号包厢,某某点开席,过时不候——”我登记时,就被这大嗓门吓了一跳。我对父亲说,底气这么足都可以当体育教练了。父亲说:“这你就不懂了,喊话的人叫‘支客师’。别以为谁都能当上‘支客师’的,此人必须德高望重,能力强,反应快,声音洪亮反倒是最次要的条件了。”我再次开了眼界。
“支客师”所称的包厢就是标过号码的帐篷,帐篷毕竟有限,来的宾客众多,所以,宴席成了流水席,基本是一个小时开一桌。“支客师”一嗓子里包含了来客入席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必须竖着耳朵听好了,过时再上桌就只能算夹塞了。
城里办婚礼,也就一餐结束,但在农村得热闹两三天的,有些远方的亲戚早早就过来入住,平时冷寂的村子一下子欢腾起来。那些看家守院懒洋洋的狗狗们,在人群中钻来钻去,仿佛都精神了许多。村子里也有一些留守的外姓人家,不论老少,大喜日子也都被请来上座,沾沾喜气。红帐篷附近备有几十张塑料凳子,算是等候区了。尚没有入席的宾客,可以去那边稍事休息。往往,来宾尚在找座之时,已有眼尖的亲友大呼小叫地迎将上来,一把抓住,好是亲热。其中,一位老太太看到数年未见的,也已是老者的弟弟,激动地擦拭起眼角,两位老人一直到入席,都是手紧握着手,长吁短叹着——当更多的子孙辈外出打工时,留守的老人们只会越来越紧地束缚在家中了。
准备开席了,服务人员从车上抬出几个大号的整理箱,里面有整套的碗筷,十人一桌地摆将起来。每个帐篷里的宴席一结束,马上就有人收拾残局,将碗筷等餐具运送到水桶那边清洗,另有几个服务人员同时将下轮的菜肴摆上。“支客师”也会朝等候区方向提醒一句:“某某包厢开席,请宾客入座——”我大致数了下,这个团体共十人左右,动作之利索,配合之默契让人佩服。
回来的路上,父亲一直在感慨,他们那辈人,一家办喜事,都是村子里的本家亲戚来相帮,宴请远远近近的亲友。乡民们喜团聚、图热闹,每每走亲戚,一“走”就是数日,当下这种应运而生的服务团队也是乡民们最传统的需求。两三辆车,十几个人,自带的用品——流动的乡村宴席,成了乡村一道别致的风景,它让淳朴的民风最大限度地传承了下来。
新闻推荐
韩宏琪在检查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时强调 筑牢安全理念实施精细管理确保安全无事故
本报讯(记者刘计划)7月25日,副市长韩宏琪带领市煤炭局相关负责人到彬州市,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检查调研。韩宏琪一行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