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爸爸去留学》剧照。
《少年派》剧照。
回归现实的文艺作品,才有社会价值以及引发观众共鸣
电视荧屏上,《带着爸爸去留学》《少年派》热播,表现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讲述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即将播出的电视剧《小欢喜》,讲述几个高三考生家庭高考一年的经历,展示教育的意义。而在电影银幕上,《学区房72小时》聚焦学区房话题,《银河补习班》关注父子亲情和家庭教育,展现了一段跨越30年漫长时光的动人故事。
这些作品不论是在观众期望值,还是在收视率或票房成绩上都可圈可点。
回归现实引发共鸣
教育题材影视作品以少男少女、校园生活、家庭关系为表现对象,它摆脱了残酷青春、校园爱情、家庭伦理等窠臼,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观照中国家庭的“教育焦虑”。之所以教育题材影视作品受众如此广泛,源于这些剧集中反映的情节和戏剧冲突,都是真实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社会现实,因而借教育这一众多家庭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走进了观众内心。
例如,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对“留学”进行了抽丝剥茧的探讨与呈现,为留学家庭提供了观察样本。不同于蜻蜓点水的悬浮展现,该剧聚焦时代生活的前沿,即留学低龄化的热潮,包括陪读问题、孩子教育成长问题等。该剧导演姚晓峰说:“作为一个父亲,我也是留学故事里的主角。剥开留学生活的美好外壳,揭露现实生活的本质,是我们的创作初衷。”当观众最为关注与了解的话题被搬到影视剧中,作品引起的社会讨论与传播效果自然不容小觑。
从关注升学问题的《虎妈猫爸》《孩奴》,到聚焦海外留学的《小别离》《陪读妈妈》,可以说这些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教育阶段与教育类型。但只有回归现实的文艺作品,才有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才能走进观众内心,引发观众共鸣。
真实剧情触动观众
毫无疑问,教育问题是当下的社会热点。对创作者而言,教育题材肯定少不了“学区房、高考、留学”等与教育相关的字眼,但如何在影视剧中真实呈现孩子的成长问题、家长的困惑与苦恼,显然需要下一番苦工夫。在中国传媒大学教师王婧看来:“只有讲述真实又接地气的故事,才能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从而触动观众。”
就近期几部电视剧而言,《少年派》女主角林妙妙与同学的互动更多,戏剧场景也多以校园为主,电视剧整体风格更偏向青春校园题材,更侧重表现青少年主角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同学的冲突与互动。与《少年派》相比,《带着爸爸去留学》则主要围绕着几个家庭中的伦理关系和代际矛盾展开,家长的戏份更重,家长的身份设定和性格特征更加鲜明、更具有代表性。
在影评人戴桃疆看来:“无论是《少年派》,还是《带着爸爸去留学》,‘教育’成分还是稍显薄弱,青少年主人公似乎摆脱了成长所需要面对的迷茫与困惑,表现得更加天真。作品主要矛盾来自不同性格人物之间的碰撞,戏剧性不减,但成长的原动力不再是青少年对成人世界规则的质疑和挑战,青少年的心理诉求已经同二三十年前大相径庭,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作是时代特征的直观反映。”
不少网友认为,“教育类型剧更贴近大众的生活,教育也是大众最关心的事情之一,观众在看剧的同时也能借鉴一些经验”。也有人指出这类影视剧善于抓住社会痛点的特征,有了痛点便能引起共鸣。只有真实的剧情才能真正抵达观众的内心,让心灵受到震撼与冲击。
(据《光明日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铎思)8月1日起,新疆将执行新的《自治区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办法》,该《办法》扩大了奖励范围,细化并提高了奖励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