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美
《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研动机为比较茫然、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找个“备胎”的比例,分别达到30%、21%。以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庞大基数而计,这一群体绝非小数目。
诚然,大部分学生考研是为了提升学历、提高就业竞争力,这种发展自我、积极进取的态度值得肯定。而“逃避式考研”则是贪恋校园里的单纯学生生活,逃避就业压力与生活压力,害怕步入社会,不肯承担责任,“混着日子考考研再说”。这样的人也不少,且逐年增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向好,家长们对下一代也越来越“包容”,不少大学生并不需要承担“养家糊口”重担。于是,继续留在校园过清净生活,不用承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评判和压力,成了一些大学生的选择。这种“逃避式考研”看似优哉游哉,其实并不可取。
常言道: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年轻人终究是要走入社会、走向成熟的。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新技术新领域层出不穷,沉溺于“逃避式考研”,会滋生惰性,也会与社会脱节,不但不能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反而会增加适应职场、适应社会的难度,事与愿违。
本科毕业直接就业也好,继续读研深造也罢,都是个体自由的选择。关键是,大学生们对自身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及明确的规划,顺应社会的发展,提升自己的能力,选择一条最合适自己的路,这才是最可靠的。
新闻推荐
随着数字化建设的推进,如今的工地逐渐长出了“眼睛”“耳朵”“鼻子” 智慧工地,让每个细节可视可控
戴上VR眼镜,建筑施工场景就可以展现在眼前;五维建筑模型,可以提前“透视”工程每一个细节;视频监控,可随时排查施工现场安全...